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大明抗倭英雄传>第50章 曹顶通州抗倭,留下“倭子坟”

第50章 曹顶通州抗倭,留下“倭子坟”

作品名称:大明抗倭英雄传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2-02-25 11:19:36      字数:3932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又有一股倭寇从黄泗浦港登陆。说起黄泗浦港,还是唐朝鉴真法师第六次东渡日本的起航港。倭寇在海宁治硖石西南的黄泗浦港登陆后,向着斜桥方向前进。斜桥位于杨舍镇北,地跨谷渎港两侧。南宋时,河南灵宝县斜草桥人、崇德殿讲学士许政德护跸南渡,卜居此地,出资建桥,取名斜桥,以志不忘故乡。后又在桥北百米处再造一桥,为北斜桥。南北斜桥统称斜桥,集镇由此得名。
  进入明代,斜桥成为抗倭桥头堡。为防倭寇侵扰,在附近筑有供瞭望和示警用的烽火台两座。在斜桥附近,许政德是著名的名人,其后代许蓉是嘉靖年间的著名抗倭英雄。
  许蓉,字子城,斜桥人,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为人豪爽,以足智多谋闻名地方。嘉靖年间,倭寇屡屡入侵江南,许蓉聚集族人,组织乡民,自发抗倭,屡败倭寇,在杨舍一带颇有名望。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倭寇从黄泗浦港登陆,向斜桥窜来。许蓉得到消息,率领一千多名乡兵驻守杨舍镇,乡兵用石块和大木等将港口堵塞,严阵以待。倭寇侦知有大部队据守斜桥,于是向斜桥港口奔来,发现斜桥港口已被堵塞,只得从从原路退回。
  过了几天,又有一股倭寇从南面杀来,许蓉率领乡兵赶到杨舍三官堂北,正好倭寇也赶到那里,双方发生激战。这股倭寇大概有四五百人,全部使用弓箭射击。许蓉注意到,倭寇的使用的弓箭与中国的弓箭大不一样,其不同之处,主要是长度不同,中国的弓箭长度一般不过三四尺,而倭寇的弓箭却有六尺多长。六尺多长的弓箭,除了薛仁贵的穿云箭超过了六尺,其他的武将还没有听说使用六尺多长的弓箭。那么倭寇的弓箭杀伤力怎么样呢?许蓉看到,倭寇射来的弓箭力度很强,而且命中率很高。眨眼之间,乡兵已经有不少人中箭受伤。许蓉大为吃惊,急忙命令部队转移。
  原来倭寇的弓箭与中国的弓箭制作方法不一样。中国人主要使用牛角和兽筋做骨架,长度受到限制,而日本的畜牧业不发达,难以得到足够的牛角和兽筋做骨架,只得采用竹、木、鱼胶等材料制作复合弓。日本人从西域军事强国英格兰帝国那里学习了弓箭制作技术,使弓的上弧部份共占了全弓长度的三分之二,形成上长下短的格局,其规格和长度都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弓。英格兰长弓广泛应用于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日本人从英格兰那里学来的长弓射出的箭可达四百步以上,长弓的穿透力也很好,可以穿透皮革、衬垫甲及织物,即使在四百步的极限距离,锥形箭还是可以穿透普通的锁子甲。除了穿透性,日本和弓射出去的路线更直,更不会偏离目标。用“百步穿杨”形容日本长弓的威力,一点儿也不过分。
  却说许蓉指挥乡兵与倭寇英勇战斗,乡兵副指挥陈周率领一支队伍打前锋,当前锋部队冲到离倭寇数十步远的地方,倭寇数百支弓箭一齐发射,顿时,乡兵倒下一大片,副指挥陈周高举大刀向倭寇阵地冲去,可怜陈周身中数箭倒下了。陈周随从朱贵看到副指挥倒下,几步跃过去准备救出陈周,想不到也中箭倒下。
  许蓉看到倭寇弓箭厉害,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急忙命令部队撤退,转移到地形有利处。倭寇乘机杀入杨舍,在杨舍大肆烧杀抢掠。倭寇将镇内所有值钱的物品抢掠一空,然后在杨舍住下来。
  第二天,许蓉会同全县兵丁杀回杨舍,倭寇知道难以抵敌,只得撤出杨舍,向着江阴方向逃跑。
  前面已经说到,早在两年前的嘉靖,时年二十八岁的荆州显陵卫人钱錞接任江阴知县后,对县城进行了修整,北城缺口得到补修,城防设施大为加强。钱錞知县还组建起一支上千人的乡兵,用以配合明军部队作战,为保境安民、抵御倭寇做准备。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十八日,倭寇侵犯太仓,钱知县曾经率领江阴兵民三百人赶赴救援。最后彻底击退倭寇的入侵而返回江阴。目前倭寇又企图攻打江阴县城,但是倭寇在途中得到消息,说江阴已经有了明军重兵驻防,带兵的官员是任环,这任环可不是好对付的。于是倭寇放弃了攻打江阴县城,转而沿着长江岸边防卫比较薄弱的乡村和集镇抢掠,大捞一把后退至柘林。
  我们来看看其他地方的抗倭情况。几乎是在大股倭寇入上海的同时,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初二,三千多名倭寇乘坐大小战船一百多艘,从江苏南通狼山江面而来,登岸后径直向通州杀来。
  通州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带,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等国地域,东晋义熙七年置宁海、如皋等县,属海陵郡,这是通州北部地区建县之始。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僖宗乾符二年,通州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后来,五代吴国曾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管辖静海与东洲一带的是姚氏家族。姚彦洪建筑城池官廨,号称"静海都镇",统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个大镇。后周显德五年初,后周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
  通州的城郭曾在元兵战火中毁坏。直到明洪武元年,才在潞河西边以砖石修建了周围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的新通州城。此城开有东“通运”、西“朝天”、北“凝翠”、南“迎薰”四座城门。在明正统年间,因游牧民族侵袭骚扰,又在西门外筑新城保护。所以,通州城墙呈不规则形,有五座城门。对于城门的命名,既有仰承天朝的含义,又有涵盖“漕运通济”、凝练通州景色的浓浓诗意。通州的街巷是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州的胡同共有一百零两条。东大街和北大街方向的胡同较为集中,这里紧邻三庙一塔,其中比较著名的胡同有通州卫胡同、贡院胡同、静安寺胡同。运河水流淌在通州城内,燃灯佛塔矗立在运河畔,八里桥是进京的重要通道……
  通州是著名的产盐地,早在唐朝武德三年,就在通州设置盐场煮盐。境内有吕四场、馀西场、馀东场、石港场四大盐场。五代末置场设官。元明置司令、司丞,所产之盐有尖盐、聚煎盐、板晒盐、精制盐四种,盐质称淮盐之冠。由于通州处于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又加上产盐业发达,成为倭寇侵扰的地区之一。进入嘉靖年间以来,这里的倭患越来越严重,倭寇侵扰接连不断,当地军民曾经与倭寇展开殊死搏斗。在抗倭战争中,通州也涌现出一位名垂青史的抗倭英雄人物,他就是余西场的盐民子弟曹顶。
  曹顶是南通余西场人,因刚刚出生时头发旋三顶,于是父亲曹大宾将儿子起名曹顶。长大后,曹顶性格强悍豪爽,力能举鼎,且办事牢靠。于是被盐贩雇为船夫,驾船往来江海。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侵扰太仓。总督王忬在通州招募新兵,曹顶应募,在千户姜旦部下为兵丁。由于曹顶在护送盐船的行船生涯中以一把三股叉作为武器,曹顶参军后,仍然以那把使用惯了的三股叉作为兵器。
  叉有两股叉、三股叉和五股叉。牛头叉的中锋刃长而直,两旁叉锋成牛角形,俗称虎叉。三股叉又叫三须叉、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两股叉又名龙须叉。五股叉,又名飞鱼叉,古时为战船上水战兵器。叉作为兵器,较各种兵器为后,宋代以前,一直没有使用叉的记载。相传最初以叉作为兵器是宗泽的偏将张纯。张纯是花县人,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此后军队中以叉作为兵器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在一次与倭寇的战斗中,曹顶用那把三股叉将倭寇船上的舵手刺死,飞跃到倭寇船上,把铁缆丢入水中,放火烧毁了倭寇船。其他船上的倭寇看到明军中有如此英雄人物,无不惊骇,倭寇阵脚大乱,明军乘势掩杀,倭寇纷纷败逃而去。经过这一场战斗,曹顶的名声大震,被任命为把总,统哨船三十艘,官兵五百名,驻防江南。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初二,倭寇三千多人又向通州杀来。而此时通州城内没有明军驻防,只有曹顶的五百名水军守城。曹顶把城内青壮年都组织起来,组成乡兵,凭借坚固的城墙坚守。曹顶率领五百名水军驻扎城外,在各有利地形处建立营寨,修筑防御工事,与城内防守乡兵形成互相呼应之势。倭寇虽然知道通州城内有防备,但是倭寇既然兵临城下,不攻打一番总是不甘心的,于是倭寇通过一番准备,调动起攻城车、投石车、攻城塔楼、撞锤、梯子,抓勾、木驴车、折叠桥、冲车、云梯和竹木单梯等所有能够调动的攻城设备,组织起前锋敢死队,然后开始攻城。
  倭寇攻打城池的战斗打响了,倭寇首先架起叠桥让前锋敢死队渡过了护城河,接着就用攻城车、投石车、攻城塔楼一齐靠近城门,数十名彪形大汉抬着一根大木一齐向城门撞去!随着巨大的响声,城门激烈地抖动着,但是城门没有被撞开。倭寇开始分多组架起云梯强行攻城,此时守城军民冒着敌人的枪弹、箭矢和投石车发射的石头在城墙顶上与倭寇血战,倭寇的云梯被一次次推到,城墙顶上的强弓硬弩、滚木擂石、铜汁烫粪、利斧拒叉各种武器一齐使用,给倭寇造成巨大的伤亡。
  倭寇攻城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中,扬州卫千户洪岱、文昌龄,泰州所千户王烈率领部队赶来增援,在通州西门外三里桥与倭寇相遇了,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当时的地形对明军不利,而且带来的部队人数不多,明军被倭寇打散,大部分官兵在激战中战死,三位将领都在激战中牺牲。明朝廷为表彰他们,追赠三人为指挥同知,子孙世袭。三位明军将领虽然牺牲了,但是三里桥战斗迟滞了倭寇攻城,使得曹顶的水军杀来了。曹顶奋勇当先,凭着那把神出鬼没的三股叉,数十倭寇被他取了性命。倭寇已经陷入内外夹攻之险境,倭寇头目上野辉加只得心有不甘地命令撤退。
  倭寇败退后,看到江面被明军封锁,不敢从水路退回,在城外与曹顶明军相持半个多月,终究不敢从水路逃跑,最后退至狼山暂避。过了四天,各路剿倭部队赶到,与曹顶的部队合兵一处,发起对狼山倭寇的猛烈攻击。倭寇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一时间明军的攻击难以得手,于是把倭寇阵地包围起来。倭寇知道狼山不是久留之地,如果明军的部队不断增加,周围乡村的民间武装也络绎不绝地赶来,倭寇有全部被剿灭的危险,于是倭寇于后半夜发起突围,丢下数百具尸体乘船逃跑了。
  这一场血战,打死倭寇五百多人。抗倭联军也付出了较大牺牲,有三百多人战死,曹顶自己身上受伤十多处,但是曹顶没有倒下。整个战斗中,曹顶一人杀死一百多名倭寇。这次战役结束后,曹顶将五百多名倭寇尸体埋在狼山附近的一个大坑内,并立了墓碑,墓碑题名“倭子坟”,以纪念这次抗倭战斗的胜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