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真帮实扶 一心为民 不一样的扶贫书记 不一样的山村蜕变

真帮实扶 一心为民 不一样的扶贫书记 不一样的山村蜕变

作品名称:未来不是梦——写在乡村振兴之时(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发布时间:2021-12-30 13:56:56      字数:4671

  真帮实扶,一心为民
  霜降过后第一天,武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李志军便带着早先购买的火炉、烟筒、床单、被子、垃圾桶等生活物资,驱车20多公里,来到焦家岗村,为他的帮扶户送温暖。
  今年35岁的李志军是镇原县委的一名干部,也是县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中一名经验丰富、工作力强的老队员。2019年开始,李志军跟随工作队来到武沟乡武沟村驻村帮扶,并要求将自己所帮扶的户调整到武沟村较偏远、基础相对薄弱的焦家岗自然村,迎难而上,在脱贫攻坚事业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里每一户帮扶对象,每一位帮扶个人,我都和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志军刚把车停稳在他的帮扶户巨廷发家门口,就迫不及待地从车上往下卸火炉、烟筒等生活物资。他说,“眼看天气就要变冷了,我真担心他们舍不得扔掉那个漏烟的旧火炉,导致煤烟中毒,因此就利用周末回县城的机会,给他们购买了一个新的,希望他们夫妇二人能度过一个安全温暖的冬天。”
  “我和老伴同岁,儿女不在身边,我患有肺气肿,老婆张玉兰之前患有眼疾,小李帮扶我以后,不仅联系我去西峰区做了检查,买了药,而且还联系医院给我老婆做了白内障手术。现在,我觉得生活又有了奔头。年底牛出栏个一两头,羊再卖上几只,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了。”巨廷发摸索着李志军为他新买的火炉乐滋滋地说。
  这两年,60多岁的巨廷发在李志军的引导和帮助下养了5头牛,15只羊,申领了种养殖业补贴。刚开始巨大叔不懂养殖技术,李志军就请教乡畜牧兽医站长,并在网上自学养牛养羊知识,然后在入户时教给巨廷发。只要大叔提到的问题,李志军都尽全力帮助解决。
  村里51岁的王志选是个单身汉,早年妻子病故,他和儿子王娟平相依为命。“王志选常年一个人生活,除了种植玉米、黄豆、中药材和在村子附近打零工所得,很少有其它收入。李志军了解情况后,及时和乡上民政办衔接,将三类低保调至二类,增加他的固定收入,这样既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他的自信心,也可以更好地照顾正在镇原一中上学的儿子。不仅如此,李志军为了改变王志选的家庭状况,还帮他申请危房改造项目,给他家新盖了3间砖瓦房,压了自来水,打了一眼小电井,下大力气帮他修葺屋院。同时,自己拿钱又给买了床单、被套、火炉、垃圾桶等生活用品,极大地改善了他家的居住条件。
  今年,王志选的儿子王娟平,以560分优异成绩被宁波大学录取。“多亏了李兄弟,要不是他跑前跑后帮我儿子从县里申请到5000元助学基金,估计娃上学都成问题了!”王志选激动地说,“娃考不上大学我发愁,考上了我更愁,为了我娃能安心上学,李兄弟又帮我们联系了一名老党员资助孩子上大学,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他。”
  李志军说,自己帮扶的9户贫困户就像脚上的鞋带,系不紧鞋带自己的帮扶路就走不稳当。看到贫困户家的土鸡蛋因距离集市太远,一时卖不出去。李志军就充当起贫困户的代卖员,以高出市场价0.2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把鸡蛋收购回来,再以同样的价格卖给单位的同事、朋友,亲戚。在焦家岗村,说起李志军的事迹,乡亲们有讲不完的故事……
  李志军对扶贫工作抛洒的心血和汗水,得到了武沟村干部和群众的一致赞誉。他说:“驻村工作,最难忘的是群众充满期待、真诚和信任的眼神,最有成就感的是村里的变化,最开心的是看到村民发自内心的微笑。目前,村里已脱贫,但脱贫不脱扶,如果组织需要,我可以延长驻村时间,为乡村振兴继续努力。”
  不一样的扶贫书记,不一样的山村蜕变
  “村里有位新书记,这个书记不一样,村民生活变了样。”村民口中的这位新书记,正是2019年初甘肃省税务局派驻我县殷家城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王梓丞,他带领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殷家城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96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7910元。
  “初次来到殷家城村,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增收没有产业,村子没有活力,村民没有信心。”这是殷家城村给王梓丞的第一印象。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王梓丞对殷家城村的情况摸了个清清楚楚。在走访中王梓丞了解到当地群众有种黄花菜的传统,于是他向村两委提出发展黄花菜特色产业的思路,但这件事最大的制约是没有加工设备,初级鲜菜很难保存。于是王梓丞向省税务局汇报争取了44万元帮扶资金,依托镇原县陇原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了殷家城村黄花菜加工厂。
  合作社采取“村社合一”的产业扶贫模式,以每斤高于市场25%的价格收购周边群众新鲜黄花菜,农户不用加工,不用晾晒,让种植黄花菜的农民没了后顾之忧。
  用乡亲们的话说,王梓丞是一个有情怀的农家娃,对待村民如同亲人。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走访,王梓丞对殷家城村里谁家的老人病痛多,谁家的孩子上学困难,谁家又是因残致贫,他都如数家珍。村民白风斌常年瘫痪,王梓丞帮他联系省中医院专家为其诊疗,出院后,他更是时常去家里看望他。
  贫困老人李生锦、李生忠生活困难,王梓丞拿出个人补助购置药品、衣物等送到了他们家中。到李生忠家,李生忠正在编织筐子,自从搬到易地扶贫搬迁点后,因为离街道很近,李生忠经常做些手工活出售。
  李生锦最近身体不好,王梓丞来家里看望他,安慰他安心养病。交谈中,李生锦得知王梓丞驻村帮扶工作快要结束了,他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了。
  自驻村帮扶以来,殷家城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黄花菜、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得到有效发展,群众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960元增加到现在的7910元,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得到了全面提升。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扶贫工作战线上,王梓丞以村子为家,把村民当亲人,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为殷家城村的发展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17年以来,甘肃省税务局共帮扶殷家城乡5个行政村726户3060人,先后派出驻村第一书记10名,结对帮扶干部130名,帮扶贫困户266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00多万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精神文明建设、消费扶贫等一系列惠民增收、风貌提升项目。
  (本文由任涛、段俊相供稿)
  原芦村的笑声
  “如今原芦村村子变美了,村民的口袋里有钱了,百姓的笑脸也越来越多!”走进镇原县南川乡,原芦村村民孙丽萍对记者说。
  曾经的原芦村一年四季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没有增收产业,村民生活困难。自2017年9月镇原县水保局与原芦村结为帮扶对象以来,帮扶队员利用行业优势,因势利导和原芦村群众一起努力奋进,谱写了一曲“治山治沟治贫穷、保水保土保资源”的感人乐章。现如今,提到水保局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延博和他的队员们,村民们一致称赞:“自从来了这几个年轻人,我们有了致富盼头,找到了致富途径,日子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改变原芦村自然环境差的现状,从驻村第一天起,杨延博就带领队员查看村情、入户走访、摸底调查,一头扎进村子的发展里。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面临的一道必答题。经过调研走访,他们决定从治坡治沟、保绿增收干起,来摆脱阻碍村子发展的困境。
  依托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驻村工作队为原芦村争取到了“八山沟、刘家沟治理”项目和“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南川乡原芦村涝池沟工程”项目,为了使项目能尽快实施见效,驻村工作队员走村串户、以村为家、“5+2”、“白加黑”,足迹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逐村逐户动员做工作。工程总投资655.18万元,实施整合了原芦村沟沟、涝池两组老旧庄院,实现了“固沟保塬”并再开发利用,原芦村新修梯田4500亩,田间道路25公里。看到自己村的耕地平整了,道路拓宽了,世代居住的破旧老庄已开垦修整为整齐划一的梯田,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涝池组组长卢应杰:“水保驻村工作队就是好,给我们子孙后代办了一件大事。”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直以来,原芦村都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模式,村民守着自家的田地,一亩地一年到头收入不足千元,大面积土地撂荒。实施治坡治沟、保绿增收工程后,驻村工作队又想着怎么让群众增收。结合全县产业扶贫政策,杨延博因地制宜,组织村民发展多种种养产业,从村民手中流转550亩土地,引进镇原县天润和草合作社,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20多场次,鼓励农民种植饲草玉米、籽南瓜,发展养殖一条龙服务。现代农业合作社,让村民们既收获了土地租金,又当起了产业工人,领到了工资,还方便照顾家庭,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2020年,为了完成原芦村300亩矮化苹果栽植任务,杨延博和队员们三番五次深入涝池、沟沟、王堡3个自然村,苦口婆心,悉心说服,组织带领村民前去平泉镇南徐村参观“海升模式”,通过观摩,村民们开拓了眼界,转变了思想,利用不到20天的时间,超额完成了300亩矮化苹果栽植任务。
  目前原芦村共发展养殖产业农户278户,其中养牛82户260头、养羊144户3600只、养兔20户700只、养猪5户360头;种植柴胡,黄芪,丹参等中药材25户350亩;栽植花椒树2户15亩。在队员们的帮助下,村民们牛、羊、兔、中药材、花椒产业已经走向市场,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村里的产业陆续发展起来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杨延博告诉记者。
  与群众在一起的日子,杨延博深刻感受到,帮助村民们致富是很重要,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样重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工作队先后协调资金1.55万元,为原芦村配备电脑打印机,为村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村民们农时忙碌,闲时去广场娱乐,精神生活丰富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致富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感。脱贫户卢秉宪说:“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生活是越过越有滋味。”
  一有空,杨延博就会到群众家看看,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难事,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我们在抓脱贫工作的时候,从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多方面入手,特别是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增加了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岗位。”杨延博说。
  段等新一家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家里七口人,没有稳定收入。为了增加他家的收入,村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我给村里当保洁员,一个月有500块钱,村里还引导我种养,今年我养了两头牛,享受产业奖补一万元,二类低保每人每月有350元的收入,党的政策好,今年我光荣脱贫。”段等新说。段等新家就是原芦村脱贫的缩影。
  2020年,原芦村集体经济积累9.12万元,年纯收益3.45万元,最后的3户15名贫困人员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杨延博满怀憧憬的说,原芦村的干部群众正在以乘风破浪之势,继续奋斗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本文由镇原县融媒体中心刘思娟供稿)
  
  后记
  报告文学,有他的时代性,更有时效性,如果超越了时代,或错过了时效,就失去了生命力,读起来也就失去了趣味。
  眼看又到年末岁首了,眼看我的某些文章又将失去生命力变成废纸,于是我不得不按下暂停键,进入闭门造车模式。
  写作不是我的强项,难怪乎一位领导善意地批评道:“你既不是作家,又不是宣传工作者,更没有谁给你派任务,与你何干?”也许领导是出于关心我,同情我,保护我才这样说的。
  写作报告文学,更是与我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也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着我,鼓舞着我,竟然一路写了下来,而且还写了不少,先不管它的质量和生命力如何!
  有很多人,很多事,本来是很值得浓墨重彩的写一下,却因为我的种种原因,诸如经济能力、写作水平有限,只能轻描淡写了,在此深表歉意!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愿我的拙作能为读者献上一份新年的祝福和精神食量!
  作者
  2021年12月27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