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为民解忧 让青春在扶贫路上熠熠闪光
在坚守中为民解忧
清晨的黄土塬,秋风瑟瑟。甘肃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彭阳村部,王峰手持炉铲给小火炉加了几块煤,他拍了拍手上的炉灰对中新网记者说:“塬上风大,晚上小火炉很管用。”
对于庆阳市外事办公室出入境管理科长王峰来说,这又是一天忙碌的开始。从2019年5月起,他任彭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在这间16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宿舍里,褐色的办公桌上电脑和各类材料堆集在一起,一张简易床铺顶住墙角。夹镆酱、老干妈、辣椒酱与牙缸在铁制文件柜上零散摆放,旁边的一次性筷子浸着水气。“平时自己做饭,入农户忙了,回来煮包方便面将就一下。”王峰说。
镇原县是全国52个、甘肃省8个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太平镇彭阳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18户806人,贫困发生率35.3%。
“改变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是彭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主要工作。王峰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多方协调衔接,为彭阳村新修柏油路、打小电井、改造危房危窑,兴建了羊场、兔场、种鸡场,发展起村集体经济。
在彭阳村,村民有了矛盾都找驻村帮扶工作队。去年,彭阳村一户村民因盖房子与邻户置换了半亩地,盖成后邻户反悔,要求占地补偿。两家因此闹到村部,王峰多次反复调解,耐心做工作,最后两家达成共识。他说:“村民勤劳朴实,遇到问题需要细致做工作,从许多小事中让村民见到我们帮扶工作的真情。”
“白天入户了解情况,晚上报表,召开座谈会,征求村委及农户对发展脱贫产业意见。”面对千头万绪的帮扶工作,王峰找准制约村民脱贫致富的问题,由易到难、事无巨细地逐项加以解决。
同时,发挥庆阳市外事办帮扶单位职能作用,协调香港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为彭阳村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为贫困户捐赠产业发展资金,为9名65岁以上老人发放救助金、毛毯等生活用品。
彭阳村天士力小学葛延庆至今还记得外教老师上课时情景。他说:“老师在到黑板贴上英语单词图片,我们边学习边玩很开心。”这是王峰与庆阳市外事办衔接,开展外教老师乡村扶贫支教的成果。
48岁的村民李富荣一级视力残疾,家中因病致贫。他和母亲养牛,家中的女儿在庆阳市西峰区职业中学护理专业学习。李富荣说:“在庆阳市外事办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不仅为女儿免除了学杂费,并为毕业后工作找到出路。”
“戴着眼镜,话语不多。”王峰的妻子林琳称其为“钢铁直男”。她说,王峰驻村一年多了,吃饭没按点,一个月回家两三天,临走时还从家里拿米面菜油和驻村同事自己做饭。
上个月,林琳开着车将一岁的孩子固在安全座上,从西峰到了彭阳村部看望王峰。一个月时间没见过孩子的王峰,抱着女儿逗了一会,又匆匆入户了。林琳说,他们现在各自岗位上打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愿望就是“丈夫的身体健康,以后给孩子减轻负担。”
通过驻村工作队逐门逐户做村民发展脱贫产业。至2019年,彭阳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同时,村里贫困户通过种植苹果、养羊、养兔,已经全部脱贫。今年3月,彭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被庆阳市表彰为“2019年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
王峰说,现在多考虑的是如何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希望能为优势产业村能增加农牧业技术人员,加强帮扶工作队的技术支农力量,壮大村级产业。”
“人随和朴实,村情户情掌握到位,做了很多实事。”太平镇镇长吴东虎是介绍说,王峰工作踏实,融入村上工作快。今年汛情期间,他和驻村工作队员长期连夜检查了解村民危房情况。“到村里坚守就不容易,还要开展工作。”去年冬天,吴东虎经常看到,驻村工作队员吃的是从家里带的腌菜和小火炉上烤的馍。(侯志雄)
让青春在扶贫路上熠熠闪光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在贫困村里叙写着农村发展的故事,在田间地头里、在农家炕头上、在炎炎烈日下、在瑟瑟寒风中,留下了他们为了脱贫攻坚挥洒青春的足迹。当时光渐渐远去,他们匆忙奔走的身影,将不只在他们的记忆里,在贫困群众的记忆里,也将在时代的记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驻村帮扶干部郭锋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2019年3月,郭锋被镇原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派驻到开边镇开边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接下来的200多个日子里,郭锋一直在为村里的大事小事来回奔波。
简单安顿下来之后,郭锋就开始了入户走访。一户、两户、三户……他一家家地走,一户户地问,细致做好每户的情况记录,逐渐和大家熟络了起来。一个月后,他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也渐渐融入到了村里。村里的各种事务,大到土地、教育、医疗,小到家长里短,他全都摸得一清二楚,心里有了一本底账。
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买难卖难是开边村面临的最大困难,缺资金、缺技能、缺市场等发展瓶颈问题相当突出。全村950户374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37户1251人,贫困面达33.48%,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小麦、玉米、万寿菊,养牛、养羊和外出打工获得。
精准扶贫,不只是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实现自立、自强。摆脱贫困仅仅靠送钱送物只能解决一时之急,注重从就业、产业等方面发力,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最终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靠什么脱贫?从哪里增收?从哪里下手?郭锋开始认真思索。
开边村村民居住分散,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经济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郭锋深知,发展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为改变这一情况,他进行了充分考察论证,因地制宜为开边村确立了小拱棚种植礼品西瓜、万寿菊、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随后,《开边村脱贫攻坚工作规划》、《“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巩固提升)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家家都有了一本致富经,人人都能算出一笔增收账。
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有了精准的帮扶措施。郭锋又开始积极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帮助贫困户学技术、扩种植,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在他的倡导下,镇原县蘭宸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若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镇原县凯润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组建,124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今年,42户贫困户种植拱棚设施瓜菜1600多亩,120户贫困户种植万寿菊300多亩。一些村民学习掌握就业技能,逐渐成为身怀“绝技”的致富能手,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了靠勤劳、靠技术、靠市场挣钱的路子,增收门路拓宽,日子越过越好。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除了村子的发展,郭锋也非常关心群众的衣食冷暖。“只有把群众当成自家亲戚,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郭锋说。每次在入户走访中,他都积极融入贫困群众之中,挨家挨户细致认真地了解群众的家庭情况、日常生活。
今年69岁的贫困户李维厚老两口长期患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子前几年因病去世,欠下大量债务,家庭生活困难。在郭锋的积极动员下,李维厚种植了一棚梨瓜,从栽种到田间管理,梨瓜长势良好。6月份,梨瓜上市了,老两口却为销路发愁了,不知道这些成熟的梨瓜该如何出售。
正在着急的时候,郭锋上门了。他积极联系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向他们推销梨瓜,并且亲自送货上门。就这样,一筐筐、一袋袋……香甜可口的梨瓜源源不断地被郭锋送出去,不到半个月时间,3000多斤梨瓜销售一空。拿着到手的4000多块钱,李维厚激动地说:“小郭真是个好孩子,要不是他,我这些瓜都得烂在地里。”
“人都有困难的时候,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帮他们。”面对群众的夸赞,郭锋显得很平静。
贫困户刘永刚今年41岁,家里有4个孩子,两个上小学,两个上初中,经济负担特别重。为了增加收入,刘永刚养了3头牛2头驴,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到周边乡镇打零工,妻子在开边镇一饭店打工。今年8月份,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雪上加霜,刘永刚骑摩托车外出跌倒摔伤头部,前后住院治疗一个月时间。郭锋得知他发生意外后,多次主动上门到家里去,安慰病人,还为几个孩子购买了学习用品、教辅资料等,并经常为孩子们辅导功课,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渐渐地,郭锋和村民们越来越熟络起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渐渐多了起来,可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态度谦和,能帮的忙绝不“含糊”。贫困户张清贤年老多病,儿子一家四口在宁夏贺兰县打工,两个孩子上学需要开具贫困户证明,每次都是郭锋到开边镇政府帮助他们开好。贫困户张清祥孙子在天津出生,需要上户口,郭锋多次到开边派出所助其咨询政策。贫困户许占军,儿子去世,儿媳改嫁,孙子孙女上学困难,郭锋经过多方衔接帮助其落实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策,每人每月得到1000元补助。
站在开边村连绵起伏的山峁峁上,望着山脚下的村子,郭锋由衷地说道:“我是农民的孩子,现在能有机会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民朋友服务,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很多基层工作经验,而且为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我觉得,在这里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本文由白勇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