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大山里的孤儿>第十三章(3、4)

第十三章(3、4)

作品名称:大山里的孤儿      作者:岁月无言      发布时间:2021-09-14 15:11:07      字数:5320

  (三)
  药房设在刘山家的东屋,窗户上已安装了玻璃,使得屋子非常明亮。光洁的水泥地面,被擦洗的一尘不染。后墙和东面的墙上挂着大块的白布。白布上面缝制了一个个小口袋,口袋里装着草药。这相当于装草药的简易药柜,这是刘山发明的。那些草药很多都是刘山亲手采的,然后按着药书上的方法精心制成的。门口这边放的是两个药架子,里面摆放着一些中成药和西药,这些药是刘山从县城的药材公司购进的。窗前放着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周文秀坐在椅子上,等待着第一个病人的来访。
  老人家的的心情极不平静。他想起了自己在北京同仁堂时的情景,他回忆在梁东创业时的艰辛。他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当先生了,没想到垂暮之年他又能重操旧业,这多亏了刘山啊!如果不是刘山的极力主张,他是没有决心再干的。如果那样的话,他将像绝大多数的老人一样,最后可怜地死去。如今他已不是一个无用的、只会吃闲饭的老头子了,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能救死扶伤的大夫了。
  刘山站在老人家的身边,他对自己的小药房是那样的满意。虽然现在药房还不完全属于他的,是他和七太爷二人合伙的,但是将来他一定会完全拥有它的。他要学好医术,他要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大夫。到那个时候他也会坐在七太爷现在坐着的位置上给人诊病。他想像着、憧憬着,那种对事业的热情、激情,那种来自心底的喜乐,让他如醉如痴。
  他想起自己所遭受的歧视。想到父母的死,及所有的在他身上发生的那些不幸,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翻身了。小的时候,王玉芝经常讲他父母的事,激励他将来要有出息,尽管她说得很平淡,然而在他的心里却激起了多么大的波澜呀!他想起了桂东姑姑给与他的爱,对他的关怀和照顾;她那令人痴迷的温情曾经让他产生了多么强烈的幸福感呀!他还记得每当桂东姑姑娇惯他的时候,旁人就对此嗤之以鼻。说周家养了个阔少爷,像这样的少爷将来只能要饭去。当王玉芝把他赶出家门的时候,每天早晨上工,一些人都会问他,早晨吃上饭哩吗?那意思是说,没有王玉芝的照顾他将连饭都吃不上。如今他这个被人预言将来要讨饭吃的家伙居然开上药铺,这是那些瞧不起他、恨他、整过他的人没有想到的。刘山注意到,自从他要开药铺的风声传出去以后,别人就对他在态度发生了变化,有些人甚至对他点头哈腰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呀!他暗暗地发誓:他一定要把药铺办好,他要挣大钱,他要昂着头扬眉吐气地从众人的面前走过去。
  晚上,来了一个买药的人,刘山的药铺开张了。
  
  进入冬腊月,病人陡然多了起来,药铺周转资金不足的弊端暴露出来。因资金少每种药品都购进都很少,所以某些药品很快就要售光。必须马上购进。周文秀就打发刘山去县城进药,可那天早晨路过的班车因乘客爆满根本就没有停靠,乘车进药的计划落空了。怎么办?等下一次班车吗?然而通往县城的班车每两天一次,且天天爆满,指望坐车去肯定要误事。到了下午,刘山见某些药品最多够支撑一天的时间。他想:“说啥也不能断了药,哪怕付出任何代价,也要把药品买回来。”他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夜里步行去县城。
  刘山睡到半夜就起来了,整了一口饭吃下,已是后半夜大约一点钟左右。他给自己准备了干粮,用塑料布包好塞进棉袄里,用体温焐着,以便饿了可随时吃点。他出了门,外面星光灿烂。他觉得前方的路是那样漫长凶险,然而区区困难对于意志坚定他算得了什么?他毅然决然地上路了。走了五六个小时后,天就亮了。他走进一户冒着炊烟的人家,讨了口热水,就着吃完干粮。那家主人告诉刘山,有三趟班车从他家门前经过,建议刘山碰碰运气,或许能挤上其中的一辆。刘山靠力气成功地挤上一辆。到了县城,去药材公司买全了药品,已是下午。他急忙去了班车站,此时回家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只有一辆到半路的班车。刘山就坐上了这趟车。还好,这车不挤,他不必担心挤坏药品。
  到了半路,刘山下了车,距家还有六七十里路。此时天已经黑了,刘山就找一家小旅馆住下,他想:“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家里。决不能让自己的药铺断了药。”因此到了半夜,他就起来,背着药箱,一步步走回家里。
  天亮了,筋疲力竭的刘山到家了。他把药品交给老爷子,倒头就睡。老爷子清点完药品,对刘山说:“走呀,过去吃饭呀!”原来刘山进药时,桂东就把老人家接过去吃饭。
  王玉芝见只有周文秀一人过来吃饭,就对桂东说:“你去把刘山也喊过来吃饭吧。他进药怪累的。”
  桂东没有说话。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王玉芝很恼火,嗔怨说:“去呀!”桂东就走了。到了西院,桂东故意弄得动静挺大的。进了屋,就对躺在炕上的刘山说:“你进药挺累的,过去吃饭吧。”
  刘山做起来,看着桂东说:“老姑,我不饿。我先躺一会儿,待会儿我自己做一口,吃点就行。”
  桂东闻听此言,转身就走了。回到东院进了屋,就气咻咻地说:“他不来!”
  王玉芝登时火了,骂道:“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还记仇了呢!”又说:“你再去一次,问问他来不来。要来就快点过来,不来就拉倒。”
  桂东想了想,就又去了。
  刘山听见桂东气冲冲地进了屋,就坐起来。见桂东怒视着他就低了头。桂东问道:“你到底去不去!”
  刘山一时无语,不知如何回答。
  桂东流着泪说:“你怕我们孤儿寡母的拖累你是不?你怕我们老的老小的小拖累你是不?你要是怕,你就别去!”
  刘山哭着说:“老姑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不好意思。”
  桂东虽然心里一酸,但却止住了眼泪,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天天见面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要是怕不好意思你就远走高飞,离开这里,天天见不着面就好意思了。”
  刘山哭着说:“老姑你别说了!我去我去还不行嘛!”
  刘山随桂东去吃饭,进了屋,王玉芝说:“以后就甭自己做了,就过来吃吧!”周文秀见王玉芝放了话,也说:“以后我就在这儿吃饭。刘山你也过来,一家子人闹得里里蹦蹦的怪不好的。”
  自此以后,周文秀和刘山又回归到王玉芝的门下。过了些日子,王玉芝又说:两个院子不方便,不如在中间的院墙开一道门。老爷子和刘山都同意了。这样就把两个院子合为一体。王玉芝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侍候周文秀的任务完全由桂东承担了。这样一来,老人家的赡养权也就顺理成章地转移到王玉芝的手里,就等于把财神爷请了回去。王玉芝很高兴。她让桂东殷勤地侍候着,老人家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老头儿好喝两盅酒,王玉芝就在家里预备着酒,老人家哪会儿想喝就给烫上几盅。
  
  整个冬季,药铺经常面临要断药的情况。如果挤不上班车,刘山就用这种方式去进药。他的药铺从未断过药。
  年终盘点时,药房里不但有两千多块钱的存药,老人家的手里还有近两千元的现金。除去五百元的本金净利三千多元,这相当于一个当地的国家职工三、四年的全部收入。这是在生产队时代无法想像的。可见宽松的社会制度,就能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四)
  如今的刘山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人生的目标,那就是:他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此,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虚心像周文秀请教。老人家也热心教授,恨不得把自己平生所学都传授给他。
  刘山想:“既然李亚芬能帮七太爷拿到行医资格,那就求她也帮我弄一个。我和七太爷已经学习挺长时间了的医术了,虽然我的医术比不上七太爷,但是比贺清要强。给人诊病不成问题。”他以为自己刚刚学了一点三脚猫的功夫,就幻想是武林高手了。又幻想:“等我有了行医资格证,七太爷在家看病,我就出外看病。到那个时候,整个大队的社员都来我的诊所,贺医生就干干了。”他越想越美。恰巧李亚芬过年回家,他就和桂东去看她。一来感谢她帮助周文秀拿到了行医资格证;二来也求她帮自己搞一个。
  李亚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闲谈了一会儿,刘山就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亚芬的一席话就如同当头棒喝,一下子就把刘山打得蒙圈了。亚芬告诉他们,周文秀能拿到行医资格,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在已经不允许了。国家又出台了新的规定。按着新规,一个人要想取得行医资格,必须进入医学院校进行全日制学习,国家才发给行医资格证。在家自学的,无论学得怎么好,国家都不发给行医资格证。
  闻听此言,刘山感觉脑袋“嗡”地一下就没了意识,过了好几秒才清醒过来。他在心里说:“完了!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对我来说那是不可能的。完了!”他的梦想破灭了,感觉面前的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由于打击太过突然和残酷,他竟没有控制住情绪,当着亚芬的面流出了眼泪。李亚芬见此,就安慰他说:由于卫生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允许县卫生局筹办卫校,培养人才。咱们县卫生局已经获得批准,打算来年暑期开办一所卫校,只招收初中毕业生。她让刘山试试。如果能考入这所学校也行。
  刘山一听,心里更是拔凉拔凉的。他想:自己只念到小学二年级,初中的知识根本就没有学过,而且来年暑假就招生,只有半年的功夫,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考上呀。
  回到家的刘山像病了一样,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桂东劝他说,现在改革开放了,挣钱的门路多了,不干医生干别的也能吃上饭,可刘山听不进去,他就想当医生;桂东又说,要不你重新去学校念书,学完初中课程,再考。刘山说,那怎么可能!那不是神话故事吗!桂东想:这样下去,刘山非闹出病来不可。他现在可是家里的顶梁柱,没他可不行。又想亚芬是县卫生局干部,认识的人多。让她说说情,让刘山去卫校学念念书呗!一个教室多一个人也那样少一个人也那样。就好比一家人吃饭,多一个人就多放一双筷子呗。她把问题想得可简单了。
  正月初三,桂东一打听亚芬还在家里呐,就硬着头皮去了。亚芬告诉她,说那是不可能的。桂东不死心,继续求她。出于礼貌亚芬就说:帮他们想想办法。
  回到家里,桂东劝慰刘山,说:既然亚芬说“想办法”,就说明她“有办法”。刘山心之所愿,便幻想无事不成。心中渐渐地燃起了希望。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每次进药,如果挤不上班车,他就骑自行车去。每次去县城,他都到卫生局看看事情的进展。
  李亚芬是个心软之人,看着刘山那天真、热切的眼神,实在下不得狠心让这位充满朝气的孩子受到打击。又想到刘山悲惨的身世,便动了恻隐之心。决心帮助他。她就去和卫生局长商量,谎称刘山是自己的一个亲戚。卫生局长和亚芬的关系不错,不好意思驳回,但又不能违反原则,考虑再三,就答应刘山可以入校学习,但必须交一些费用。实际上这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局长,开创了学校收取高价生的先河。在接下来几年里,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招收高价生。既给学校创收了又了结了一些有志青年的心愿。
  卫生局长又将筹办卫校的工作交给了亚芬。因此,刘山诸事顺利。其实就当时的情况,李亚芬完全可以将刘山搞成卫校的正式学员,但那个时候的干部们的胆子太小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敢越雷池半步。
  周文秀是个开明之人。得知刘山要入校学习,也不反对。他将药铺分为三股。自己占一半股份,另一半由刘山和桂东平分。刘山自己的那一股所分到的钱,再加上桂东的支持,完全能够应付上学的费用。学费每年六百,加上吃喝拉撒睡,一年有一千块绰绰有余。
  其他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以前都是农业户口,可一旦考入卫校,他们就变成了市民户口,真可谓“鲤鱼跳过了龙门”;从此以后,他们吃的是商品粮,工作由国家包分配,捧着“铁饭碗”一辈子都不愁吃喝了。而且他们以前是学校的优等生,是家里的宠儿,如今能进入卫校里念书更是父母的骄傲。他们整日的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十分快乐。刘山就不同了,由于他是旁听生,他不能到学校的食堂吃饭,不能住学校的宿舍。他只是能在教室里听课而已。为此,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但他已经有钱了,这些困难都不成问题。
  尽管刘山的年龄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可他的阅历可就比别人孩子丰富的多了。他知道生活的艰难,懂得人间的冷暖,更主要的他有生活的目标,所以他对于学业是全身心的投入。
  教学的老师都是在职的医生。他们不但在院校系统地学习过,还有临床经验。因此教学水平相当高。学习的课程除医学的基础知识外,还有护理等。但县卫生局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刘山不但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还根据实际情况自学一些必要的课程。
  刘山具有惊人的记忆力。用过目不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凡是老师要求记住的东西,他轻而易举地就做到了。只要他稍一用心,甚至哪句话在书中第几页他都能记住。他把每一门课程都学得呱呱叫,因此,老师们都很喜欢他。
  有两名老师是县医院的内科医生。刘山和他们打得火热。他经常去医院看他们,他去的目的是学习,就像当年的周文秀一样,偷偷地学习人家的本领。刘山的做法总是不同于常人。比方说回访病人。很多实习医生也非常注重学习。认真学习主治大夫的诊断方法,认真观察主治大夫所开的每一个药方。但他们却不回访病人。因为回访病人很麻烦。刘山不怕麻烦,他坚持回访病人,从而知道主治大夫的哪些诊断是正确的;哪些方剂是科学的。
  还有一名女教师是妇幼保健站的医生。刘山知道她治儿童的病最拿手,所以他也经常去看她。每当她给孩子诊病时,刘山就在一旁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病症,听她分析病因,看她如何开药。他刘山也认真学习护理工作,听说某某护士有绝技绝活,他总要把它学过来。总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从不放过任何机会。
  
  刘山在卫校里学习,也时刻惦记着他的药铺,而且,进药的事他必须管。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来看看。如今有了自行车,就如同“鸟枪换炮”。按刘山的话说,就是“他一撒欢儿就回去了”。在冬季,他回去的更勤了。因为药铺需要及时进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