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身店员家庭
作品名称:铁骨铮铮九峰魂 作者:张良芳 发布时间:2021-05-07 18:58:50 字数:3247
在高楼林立的宁波南部商务区、石碶街道南面两公里外,有一个当地很有名的大村庄,叫石碶冯家。根居民国通志记载这个村庄:“城南冯氏,在明朝中叶,约公元1500年左右,冯元季的后裔,自慈溪迁居于宁波的千岁坊,以商贸闻于世,后垒壁作库三十六,人呼冯家岸。近代有金房、玉房等四房,当年叫六区溪渡乡浣溪联合村”这就是现在的冯家村。这里地处浙东沿海平原,海拔三点五米到五米,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过去村里有五六百户人家,现在如果把外来打工的算进在内,那住在冯家村的就有五六千人了。
冯氏大族中有史记载,有个叫冯应奎的,曾是明朝的宏治已丑(公元1505年)进士,字景神,号松坡,官居漳州通判,著有《松坡集》,晚年有《和陆放翁诗》两卷、《和刘松坡诗》一卷。
还有冯世吉,天益山堂的后裔,在清康熙年间,出任过布政官。现在冯家附近的布政村,过去叫布政乡,也可能就是为纪念这位前辈而命名的。
近代文化界也有个冯家村出身的女名人叫冯和仪,和兰的同族姐妹,笔名苏青,曾在江西省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教授,著名著作有:《结婚十年》,她的名字记录在中国近代文学史里。还有许多是在上海或宁波经商的冯姓士绅,好多也是冯家后裔。
冯家村全村面积有1.58平方公里,由冯家、董徐、鲍家、戴家和双港岸村等五个自然村组成。双港岸村旧时多居贫苦渔民,而冯家村的人家过去则以商贸为主,到了现代,村中仍有很多人在上海、宁波经商或当职员。冯姓是世居冯家村的大姓,过去在村里立的祠堂就有两个,村中还办有一个学校,叫敦本小学,从民国初年办起,直到现在新造的冯家小学为止,经历了上百年。百年来冯家村的一些名士乡绅,小时都曾在这所小学读过书包括本书的主人公冯和兰烈士。
冯家村的自然环境优美,村庄周围河流四通八达,村外自西向东有两条塘河。而中塘河悠悠地就从村中穿过;后塘河在村后悄悄地经过,风景秀丽,交通便捷。这里现在又是繁华的商贸之地,南邻栎社机场,北连鄞奉路和雅戈尔大道,西面巍巍的四明山如屏如画,东面则是水域宽阔的象山港。十几里路长的石碶街道两旁有上千家商店,全国著名的雅戈尔西服公司、洛兹服饰公司、布利杰T恤公司,广博文具公司、富田制袜公司、浙东著名的轻纺城都在其中。白天黑夜车辆川流不息,村庄上空不时有隆隆的飞机飞向五洲四海,马路一侧围着围拦正在建设轻轨二号线。不久的明天还将有地铁通过这里再通往老市区和北仑。
这个在闹市旁生机勃勃的冯家村就是冯和兰烈士的故乡。她青少年时住过的那座坐西朝东的老式木房子,至今仍在中塘河畔一株大树之下蹲着。虽然旧楼房已经古旧破败,但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主人历经的艰难岁月和她当年发愤读书的故事.......。
1917年4月中旬,天气已经渐渐转暖,村里的农民们已经在田里斩割绿肥起畈,邻村的渔民们也已摇着船到河里去捕鱼,偶或有几声鸡啼狗吠之声,周围十分安静。但是村后大樟树下左边的那间旧式小楼里从上午起就不那末平静了,屋里一下子话声响亮,有人在上楼下楼奔走忙碌,有人在灶间里烧水,廿七八岁的女主人冯张氏挺着大肚皮,不安地躺在楼上的那张宁式床上,不时轻微地呻呤。有个六七岁扎着双角小辫的小女孩,跟着大人在楼上楼下高兴地奔上跑下地凑热闹。可是裹着小脚的接生婆把她赶下楼来,她知道妈妈又要生小妹妹了。待忙碌了一阵子后,一会听到楼上“嗯哇,嗯哇”的婴儿哭声,她高兴地想爬上楼去看看,不知道小妹妹生出来是个什么样子的,可是大人们不让她上去。只在妈妈吃点心时,临时请来的接生嬷嬷一会下来端热水,她问她妈妈真的生了吗?生一个妹妹还是弟弟?嬷嬷告诉她,你的嘴真厉害,你第一次开口就说是阿妈要生小妹妹了,还真是个妹妹呢。当时她拍着小手说:“生个妹妹好,我喜欢小妹妹。”可是后来阿爸回来听说妈妈又生了一个女儿却不高兴地说“又是一个女的!”他的脸拉得老长没有一点笑容。阿爸大概想要一个男小娃,长大了好接冯家的香火,可是没有想到这会生下来的还是个女孩,不免有点失望。但不管怎么样,一时家里热闹了许多,嬷嬷在煮长面给妈妈吃时也给了她一小碗长面吃,那长面里还放着很多红糖,甜甜的,她把长面吃完连汤水都喝光了。
冯家这个生下来的女孩子,就是后来震惊浙东的革命烈士冯和兰。当时她的姐姐已经七岁。阿爸名字叫冯美棠。这个女孩子生下来后,妈妈给她取名叫荷香,后来在上学的时候,阿爸按他们冯氏宗族里排列的辈份是“和”字辈的,就给她取名为和兰。兰花幽香四溢,与荷香意义相符。
当时是民国初年,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军伐混战,社会纷乱,工商凋敝,人们生活艰难,在宁波钱庄里当职员的阿爸工作时断时续,冯家的生活更是艰辛。现在多了一个和兰,一家有四口人了,全家全靠阿爸当伙计赚来的一点工资是难以维持的,还靠阿妈早晏晚头打凉帽(当地人编织草帽叫打凉帽)来辅助家用。以致她躺在那只竹编的长圆形的旧摇篮里时,除了喂奶以外,阿妈是很少抱着她到外面去走走的,她哭了就靠七岁的小姐姐摇着摇篮,左右摇晃着她才不哭。有时姐姐出去玩了,阿妈边做凉帽边用一只脚,不时地踏着摇篮脚摇晃着让她睡觉。在她稍为懂事一些时,妈妈帮她穿好衣服,料理简单的家务后,马上就下楼拿起放在灶间泥地上的席草凉帽来编。后来姐姐上学去了,有时妈妈在屋里做家务,或到河埠头洗衣服提水去了,只好让她一个人在摇篮里哭。
稍为长大一些,她看见姐姐也像妈妈这样,一放学回家也赶快坐到竹椅子上拿起一束席草夹在胳肢窝下,拿上阿妈早已为她起好头,放在地上的另一顶草帽来编织。除非是在做金丝草帽的时候,才由妈妈一个人独自做。因为金丝草帽材料金贵,是从国外进口的,金丝草是从凉帽行拿来的,拿来时打过秤,编成帽子后送回去还要称过,所以编的时候要很小心,半懂不懂的人不能插手,做坏了是要赔偿的。但是大部分时间她做的是席草凉帽,所以孩子们也能跟着学。
孩子是长得很快的,眼睛一眨,和兰已长到三岁了。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致到她一摇一摆刚会走路的时候,捡些妈妈散弃在地上的短席草,她也学着妈妈和姐姐那样,坐到小竹椅上来学编草帽。而到了五六岁时,妈妈就正式手把手教她学编草帽了。学编最简单的一根芯和两根芯的草帽。但那时只编阿妈已经给她开好头的草帽,她只会现成地一花一花地扳起压下,扳起来压下地编凉帽圈子。编了几圈妈妈就要看一下,编的是不是合格。开头常常编得松松散散的,她编好阿妈还要再替她一花一花地紧一下。后来在妈妈教导下也慢慢地编得像样起来。开始只压压边,后来也会打顶添草和刹边了。因此早晏晚头,人们如果路过她们的家,往里张望一下,常常有三个人在外间编草帽,一个大人两个女孩。做三四天,阿妈就拿了一大叠草帽到石碶集市上去行(卖)掉,集市上有专门收购草帽的草帽贩子。在妈妈行掉草帽的时候,妈妈总会带一些小鱼小虾和青菜罗卜来做下饭(菜肴),她们饭菜就能吃得好一些了。如果在瓜果上市的时候,阿妈有时也会顺便带一些脆瓜或杨梅李子来给她们姐妹尝尝鲜,妈妈自己是舍不得吃的,这是她们姐妹最开心的时候了。她们的阿爸平时里很少在家,来了也就宿一夜,一大早就回城里去了。常常是来时看得见他,去时就看不到他了。阿爸回家来,大部分时间是空手回来的。在过年过节时,有时也难得带点老板赠送的粽籽呀月饼之类的节日礼物来,这也就是她们意外高兴的时候了。如果阿爸在家住一天,阿爸就会高兴地带她到她家旁河边的大樟树下去坐坐,听大人们在那里讲大道(聊天)。夏天里,在樟树下的小河边看人家大孩子们伏在河埠边钓鱼钩虾。阿爸牵着她的小手,也高兴地往河埠边张望张望。
在家时姐姐对她也很好。出门去时,姐姐总是手牵手地拉着她,不让她磕跌。家里有点好吃的,姐姐总是让她多吃点。只要姐姐在家,出门总是拉着姐姐一起去的。村里过社头时做戏,阿妈很少出门,也总是姐姐拉着她去看戏。有时姐姐在戏文场里,看见有好玩的好吃的,姐姐手头有妈妈给她的一两个铜板,买一支棒棒糖或糖葫芦也总是自己不吃让她吃。有时她懂事地递给姐姐吃一点,姐姐便在糖葫芦上舔一下,尝尝味道。姐姐对她这样好,所以她在家里总是依恋姐姐的,进进出出都跟着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