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苍翠子>第二十章:又一次辍学

第二十章:又一次辍学

作品名称:苍翠子      作者:冯耀廷      发布时间:2020-12-28 08:41:10      字数:3664

  第二十章:又一次辍学
  北国之秋:
  北国近秋末、今日又重阳、冷气入夜久、轻寒万木霜。
  火染枫林日、归雁落苇塘、五谷获仓后、田野遄风凉。
  金菊深翠绿、庭院散芬芳、小园多秋玉、窗前暗自香。
  难寄相思梦、紫萸味留长、登上高坡处、一览遍芸黄。
  (李弘文十二岁在农历九月九日那天夜读后,突发灵感,写在日记本上的顺口溜,今日纳入本书)
  西江月罢、书归正文:
  以前的小男孩,已长成了大男孩的李弘文,终于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正式教室,心里高兴,但没有一点欣喜若狂表情。已经知道不可大喜若狂失态,会被同学说笑的。从他那张还沒褪净的娃娃脸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无比高兴的。
  事隔三年,李弘文在六区十二完小又一次重新入学,他这次入学后,比三年前上一天学的时候话也多了一些。分完班,排完座位以后,李弘文主动和周边男女生问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互相认识,也要让大多数同学认识他。用现代词汇去品评,他在刷存在感。
  他坐在中间北行的前排,和刘凤林是同桌,在过道右侧是张志霞和郭雅芬两位女生,她们的后边桌是姚才和王启,在李弘文身后一桌是刘殿忠和赵启春等一些同学。他变着法的和全班同学接触,一个礼拜时间,几乎把全班四十八位同学,基本都记的扎扎实实。
  第一天到校时,找到学校办公室里的教导主任,说明自己在三年前因太小走不动而辍学,自己在家一直自学沒放弃学习。
  也准确地告诉王老师,当时的校长是时天荣。弘文不知道他在辍学第二天,爸爸来过学校,和校长商量好的,三年后,李弘文十二岁再来读四年级。这次入学一周前,爸爸又来找到校长孙富学老师,孙校长已经答应向校方教导主任说明。
  教导主任由王化宇老师兼任,师资严重缺失的建国初期年代,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导主任,都要兼一门或几门课。教导主任王化宇老师当场测试了他,李弘文一切回答正确以后,被分派到四年级一班,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李弘文同学之前一些事。
  这次入学很顺利,十二岁男孩李弘文,每天走上七八里路,根本觉不出累来,在上下学的路上,一直坚持唱着所学的歌。每天信心满满地上学,心怀收获地放学回家。
  那年十二完小四年一班的班主任是乔国君老师。乔老师四十出头、高高个头、一脸正气。他的女儿叫乔彩霞,也在四年一班。课堂上班主任讲的每句话,弘文都牢牢记在心中。
  那个年代的四年级,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年龄差异太大。记得周济文有十六七岁,他给大家留下记忆最深刻,是病的还是摔伤?一条腿卷曲着,用一条腿着地,另一侧拄着拐杖着地行走,看不出来他在走路时有一点吃力。他家在锦秋里,离学校二里多路,每天拄着单拐上学,但精神上也看不到有半点颓废。有时想一想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还有几位大龄同学,像前望杏的于占发、王勇、刘淑琴、李淑芬;安仁里的薛琴、永加堡的徐淑兰、葛桂琴、时某等,都在十六七岁左右。
  四年级是新中国建国后,各地都在一九五零年组建小学。四年时间在人生的少年时感觉很漫长,但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又觉得它是很短也很快的。正像那句比喻的一样,弹指一挥间。
  弘文在四年一班里还是个小孩,和他同龄的没有几位。小徐屯有位徐国际、永加的姚文、姚才、赵启春、刘凤林、刘殿忠等都在十二三岁左右。
  在四年以上还有五年级、六年级两个年部,都是在一二年级时被选拔出来的,这两个班级当年叫速成班。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速是速度的速,也就是年龄偏大、智商又高、还有些识字基础的青年男女,被选入速成班,分出高低。
  在新中国建国后,开始组建学校那年起,有的念过私塾的,在十二完小学校里直入三年级,有的被选入二年级。国家百废待兴时,处处用人,急用有文化的人才。所以,是国家教育部统一文件指示,有实力的学生,可以直接越级升学……
  今天笔者已年近耄耋之年,偶然想起六十五年前那段岁月,在心里勾画出青少年时代的同学们模样,以至于他们身高、长像中的特长,还有一些同学的性格。
  想起于占发兄这位同学,一九八二年在一次修水利工地上相见过,两人抱在一起,诉说着过去的那些往事。他又提起那次他低头看着李弘文,向他借钢笔水时的样子,是用全班大龄同学对他的尊称喊道:“小崽子,我钢笔水瓶子碎了,洒了一地,把你的蓝墨水拿来我用一会儿。先告诉你哈,千万别说不行,听明白了吧?啊!”
  那阵儿李弘文见到他,从心里有点害怕,害怕他满脸的麻坑里还都堆满了讥笑。两人回忆起那件事时,笑得弯腰倒地。麻天占发大哥最让弘文忘不掉的,就是他从来不欺负弱小同学,但是他需要别人帮助时,从来不谦虚。他的优缺点,让李弘文牢记一生。
  想起他(她)们每一张脸谱,仍然是那样亲切。觉得那些大姐姐、大哥哥还在用那种口吻在召唤李弘文:“小崽子你过来!帮我把这道试题弄完!”
  唉!真不知道他(她)们都在何方?他(她)们现在还好吗?这是一段最美的岁月、最好的人生选段。步入老年期开始时,时常会从记忆库中翻捣出那段甜蜜的岁月、抖落出一节节每位优美语音。那些重复的历史再现,会忘却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在又一次走进教室以后,没有一点淡化对儿时好友的牵念。晨路与闻成也同时来十二完小入学,在第三天,苍翠庄支书儿子、和李弘文同龄的骆丰军、王文才两位男孩也来到十二完小;还有,两周后,苍翠庄的夏桂琴女孩,也去了十二完小。从那天以后,李弘文上学放学路上多了许多同伴。
  最牵念的还是八九岁那两年,结识的桂金女孩,弘文在苍翠小学读书的那两年,下课后、午休时,两人在一起做游戏,聊天中弘文会说给桂金好多她不知道的故事。
  如今李弘文虽然在望杏念四年级,桂金还没入学,但是她的那些徽笑等肢体图像总会在他脑海中浮动着三维立体画面。写到这里时,又想起十二岁那年,用一首散文诗来表现同学间、或儿时两小无猜那种柔肠。
  标题是:《秋意正浓》
  发生在初秋里那种丝丝牵念,
  就如秋叶在枝头摇曳,
  慢慢变黄。
  天高云淡起秋风,
  舞动万物享受夏末的清凉。
  也许会舞出深情的一片天;
  又像似眷恋的柔情在秋水中荡漾;
  那样无尽情怀,
  更像涟漪一池的荷馨与莲香。
  他们都是十二岁,
  还不懂什么叫爱,
  只认为友谊万年长。
  每当有意或无意间相遇,
  且看林林总总中依依不舍目光。
  虽都是少年却不是同学而又在两地,
  常在殷殷期盼中守望。
  相见时节的双眸,
  闪亮两人无悔的心房。
  煮一杯香茗,
  捧一束月光。
  温一壶青花好酒,
  两人邀月举杯共饮共赏。
  让杜康汁液,
  醉在红尘、暖在心房。
  以那颗真诚的心执笔、再用情去着墨,
  抒发写尽前世今生的友谊情常。
  不经意间已被隔在对面同龄人,
  有多少少年时同窗。
  意气风发的青春,
  早已染上了岁月风霜。
  曾经互相牵念的人,
  如今不知在何方。
  多变的风尘模糊了来时路,
  岔路口处何去何从有些彷徨。
  记忆的身影不能永远定格在最初,
  六十多年风雨交加,
  有好有坏也有遍体鳞伤。
  一些心事或许会在某个时刻浮出,
  那已不是纠结,
  更不是心伤。
  活在当下只需在意,
  曾经的有过那些美好时光。
  唯八九岁相识相知坚如磐石,
  才会不离不弃永伴身旁。
  在青少年时代,总有一些让人们永远割舍不去、难以忘怀、或是影响很大事件与情感留在心间。善于保存那些美好的大事小情、与个人、与家与国都有好处的记忆,对一生中处世哲学都起到极佳作用。
  是会让人享受不尽的精神食粮,青少年时代的社会环境,身边的同学好友,总会有影响一生的人。或是他(她)的音容笑貌、或是他(她)的才华,是你永远忘不去的偶像……
  
  在李弘文十三岁那年,苍翠庄和整个双辽县、乃至全国,农村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各屯根据不同居住条件,组织起互助组。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帮带,就是生产力强的农户,要帮助一些畜力、劳动力较弱农户,组成互助组。
  这些互助组的组成,由村支部书记亲自带领团队诸户走访并动员组成。是什么原因让那一代基层组织如此卖力?答案非常简单,是那一代人从旧时代刚刚获得解放,所以对新政府所指导的一切方针与政策,毫无私心地去执行。
  苍翠村的五家子屯,组织五个互助组、黑山屯组织两个互助组、苍翠村的苍翠庄五十户中,组织起六个互助组。这种组织形式是常年的,每组由一到两名组长负责成员中的春种、夏耕、送征购粮等琐事。
  春播、夏耕两季,爸爸在互助组中非常卖力。在家里经常对妈妈讲互助组的好处,爸爸总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是新中国处处新的制度与国家倾农政策,让农民在社会里才有了话语权。那个年代国家一穷二白,对农业资金扶持有限,在组织能力的加强,是史无前例的。
  爸爸经常赞扬互助合作组织形式,爸爸是一位原则性较强的人。他赞扬的根据是,对一些老弱病残家庭,会起到根本帮扶作用。无论在哪项劳动中,爸爸从不甘心落后。像变了个人似的,半年中,他忘了自己是一位有老病未愈的人。
  夏耕末期,爸爸倒在种秋菜的地里,吐了有一碗多血,吓坏了种大萝卜的几位乡亲。组长孟照和住在弘文家西屋,爸爸的老毛病他知道,于是他大声喊道:“都别慌,先别动他,让他自己缓一下,会好的。我知道他有这个老毛病,又是逞强累着才犯的。快,大家拔些薅子和草,把耙梨架子铺好,今天上午收工吧,马上回家!”
  互助组成员乡亲们,用在耙犁架子上铺上薅子和草,把爸爸拉了回来,抬进屋里。正赶上妈妈去东屯给一家产妇接生,二姐急的直哭,跑去东屯找回来妈妈。十三岁李弘文见状,并没有太多眼泪,一直守在爸爸身旁。那时的李弘文,还不知道应该做些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