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较量
作品名称:大道人生 作者:李维奇 发布时间:2020-03-26 07:06:51 字数:4225
崔建把报样拿回来了,崔洪亮一看,上面有了批语,批语是这样写的:文章标题不能加书名号,“全文”二字要删掉。崔洪亮看了老半天,百思不得其解,县委办要求发全文,他在标题上加了全文俩字,这有什么错误呢?因为是加了全文俩字,所以文章的原题才加了书名号,如果不加书名号不就改变了文章的原题了吗?是。也可以按照宣传部的意思发,但报社的做法也不算错啊,文章有不同的发法,一定是按照宣传部的发法才算对吗?不可以有两种发法吗?
他觉得自己的发法比宣传部的发法要好,也是自己精心设计的,并没有错,他拿着报样去找李总编,他想说服李总编,宣传部是太死板了,他的这个做法不算错。
他给李总编解释了老半天,证明自己并没有错,李总编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是章楚涵告诉发全文的,怎么写了全文俩字反倒错了呢?这宣传部是不是出尔反尔,或者是田川根本就没和章楚涵商量自己就决定了呢,这一个田川也不能代表宣传部啊。
但李总编心里还是没有底,因为宣传部从来就没有错过,那么这一次就一定错了吗?如果不按照宣传部的意见改,报纸印错了谁负责,他李总编能负这个责吗?他负不了。
他实在是不愿意给田川打电话,因为他是总编,田川只是档案局的一个副局长,是借调到宣传部的,他凭什么向他请示工作啊,但不请示也不行,不请示他就闹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改。
他拿起了电话,“是田川吗?”
他很客气地说,虽然心里是一百个不满意。
“啊,李总编,有事吧。”
田川也十分客气地说。
“你说报纸不能写全文俩字,是不是——是章部长叫发的全文啊。”
他有点滞涩地说。
“啊,我是这个意思,李总编,刊发书记的讲话,如果不加括弧写上摘要俩字,那就一定是全文,所以全文俩字是多余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写全文俩字是因为标题下面有括弧,哪年哪月通过的字样,这个通过的日期是指文章的原标题说的,而不是指报纸发表的标题说的,刊发领导讲话有两种发法,一个是全文照发,一个字也不动,另一个也是全文照发,但是以记者采访的角度。如果是以记者采访的角度,要有本报讯字样,有一个简短的开头,然后说全文如下,而现在咱们的报纸是把这两种形式混在一起了,编辑自己起了一个标题,叫“《实施四大战略,开创邑水经济工作新局面》全文”,下面呢,还有通过这个报告的时间,好象这个通过是通过记者起的这个标题似的,这就不对了,你明白了我的意思了吗?”
田川耐心地给李总编解释。
“我明白了。”
李总编非常诚恳地说。
“宣传部怎么说的?”
李总编放下了电话,崔洪亮急不可待地问。
“承认水平吧,你把文章标题加了全文俩字,这倒可以,可是下面呢?下面还有通过的日期啊,这通过的日期是对标题说的,对哪个标题,是对人家原来的标题,不能对你写的这个标题,你写的这个标题有通过日期吗?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很多说道,其实这篇文章很简单,就照原标题一发就得了呗,一个字也不动,多简单啊,为什么要加全文俩字啊,这不是弄巧成拙吗,你心是好心,我理解,但咱的水平不行啊,越是好心越办错事,不是这样吗?”
李总编有点激动地说。
崔洪亮不吱声了,耷拉个脑袋从那里站着。
“有一个事我一直没和你说,今天和你说说。”
沉吟了一会,李总编说。
“啥事?”
催洪亮抬起了头。
“你认识耿天元吧?”
“认识。”
“耿天元出过这样一件事。”
李总编慢慢讲了起来。
耿天元是农村退休语文教师,经常写一些诗歌和散文投给报纸副刊,他手里有全套的邑水信息报,有一天他拿着一大摞报纸来找李总编,说报纸的错误太多,总编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总编说我主要是管全面,具体业务有副总编管,耿老师说,我也不和副总编谈了,我和宣传部说,宣传部不是管报社吗,我看看宣传部是什么态度。
一听说耿老师要找宣传部,李总编有点害怕了,他确实不知道报纸有多少错误,但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耿老师肯定是找到了证据,他不想在宣传部面前丢丑,所以他想法和耿老师套近乎,打闲唠。当他得知耿老师经常在报纸副刊发表作品的时候就问耿老师得没得到稿费,耿老师就说有时得几块,有时得不着,你不要他不给,听到这里,李总编就打电话把报帐员叫了进来,说耿老师经常得不到稿费,你拿五百块钱给耿老师,一个是对以前所欠稿费的弥补,一个是对老同志的奖励,报账员还有些犹豫,心想,给五百元太多了吧,报社的钱是不是没地方花了,李总编就有点不满意了,说,赶紧去办,报账员一看李总编不满意了,就赶紧回办公室拿了五百元,很不情愿地给了耿老师。
耿老师回去了,李总编以为这是就完了,没想到也就一个月时间,耿老师又来了,他说感谢李总编的厚爱,给了五百元的稿费,但报纸的错误实在是太多了,看不下去了,他还是要找宣传部汇报这件事,但考虑李总编对他不错,所以没有直接去,而是要告诉李总编一声。
李总编又懵了,他这么能叫他去宣传部呢,他又叫来报账员,让他给耿老师拿五百元,报账员就有点不愿意动地方了,李总编说我一会给你解释,一听李总编给解释,报账员就又很不情愿地给耿老师拿了五百元。
耿老师看到了五百元就说那就不上宣传部了,起身告辞了。
耿老师走了,李总编和报账员说了为什么给五百元的事。报账员说,这可什么时候是头啊,搁几天耿老师不还得来吗,现在曹总编根本不管事,报纸出错是必然的,如果总是拿钱摆平恐怕这是无底洞啊,这不叫奉之弥繁,侵之越急吗,报账员一着急想出了过秦论的一句话。
我在和曹总编谈谈,叫他好好把把关。
李总编也只能是无奈的説。
话是这么说,但李总编没有找曹总编谈,他不想在曹总编面前说小话,他一直没把这个副总编放在眼里,直到耿老师来讹诈,他才感觉曹总编其实是个有用之人,但他仍然觉得权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单位的财经大权在他手里,他说给谁钱就给谁钱,这人年头哪有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看来耿老师的问题就是解决不了了,因为奉弥繁,侵之逾急,他好像什么时候听说过这句话,大概意思他也知道了,具体说就是耿老师还会来。
他瞧不起副总编,有一次他和几个记者唠嗑,曹总编也在场,他说副手有什么权力啊,一把手的十块钱,副手恐怕一块钱都得不到,李总编刚说完就后悔了,想把话咽回去,但已经来不及了这时曹总编迅速地接了一句,是这回事,我懂。弄得李总编很不好意思,既然你这样瞧不起副总编,你还有什么脸面叫副总编好好把关呢,那样不就成承认你一把手无能吗,所以李总编并没有和曹总编提起这件事,他只是想下一次耿老师来怎么对付,是继续给钱呢,还是叫他到宣传部,还是直接告他讹诈。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宣传部为报纸把关了,他虽不情愿,但也不能不同意,因为毕竟宣传部是报社的上级部门,他虽然没瞧起章楚涵这个女常委,但他也不敢轻易顶撞,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宣传部为报纸把关一个多月了,李总编想如果耿老师再来,他就有话说了,你不是想到宣传部反映问题吗,你只管去,我才不怕呢,因为宣传部在为报纸把关,有了问题也是宣传部的,你再也不能讹诈我报社了,如果真有问题,看宣传部怎样面对,是不是还要继续把关,这可真是一石三鸟,李总编根本没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真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李总编觉得耿老师不会来了,因为宣传部为报纸把关确实很负责任,恐怕耿老师再也发现不了问题了,谁知这一天耿老师居然来了,他洗耳恭听耿老师会说什么,他都忘记了是不是应该告他讹诈。
“最近一个多月报纸质量明显提高了,我认真检查居然没有看出问题来,看来你们是真把我的意见当回事了,这样就对了,报纸是大众媒体,是县委机关报,是党的喉舌,也是县委的形象,怎么能经常出错呢,经常出错连我这个普通的作者都感觉脸上无光了,都不愿意给报纸投稿了,因为报纸的质量也涉及到作者的声誉,谁愿意往一个总出错的报纸投稿啊,如报纸这样办,还有希望,还会有作者投稿的。”
听了耿老师的话,李总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当了这么多年的官,第一次感到无地自容,原来办报纸是这么不好干的活。
“谢谢耿老师,耿老师提出的意见我们怎么能不重视呢,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一定把报纸办好,也希望耿老师继续为报纸投稿。”
李总编说。
他压根没有说宣传部为报纸把关的事,他觉得那是他的耻辱,但也是因为宣传部的把关为他挽回了面子,所以他也不怎么恨宣传部为报纸把关了。
“我们以前对宣传部都有误解,看来宣传部为报纸把关是对的,凭我们自己的能力很难叫报纸不出错,我们以后要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曹总编岁数大了,责任心差了,我也不能多要求,但你还年轻,还要发展,所以你要长点心眼,从提高能力入手,如果报纸老出错,我们谁都出息不了,如果宣传部始终为报纸把关那更是我们的耻辱,我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讲完了这个故事,李总编说。
“我明白了。”
催洪亮有气无力地答。
市政协在报纸一版开了一个栏目,叫‘委员之声’。田川一看栏目的内容是讲如何做好政协工作的,是一篇理论文章,从这篇文章的标题看,不符合“委员之声”的要求。所谓委员之声,应该是政协委员有什么建议,文章也应该是政协委员写的,而这篇文章的落款是政协宣教办,宣教办是政协机关,宣教办整理的理论文章是关于政协委员如何做好政协工作的,显然,这不是委员之声。
田川给宣教办主任打了一个电话,问问有关“委员之声”的情况,他说部领导看到了“委员之声”这个栏目,想了解一下这个栏目的文章情况,问问宣教办能不能把所有的稿件都发给宣传部。
他没说宣传部在为报纸把关,更没说自己在为报纸把关,在这个问题上他保持着他来那天章楚涵的口径,章楚涵说是新闻监管,至于他,从本质上说是在替章楚涵工作,如果说他田川在为报纸把关,这等于抬高了他自己,也不符合事实,事实是他在做具体工作,有大事要请示章楚涵。
政协没有细问栏目出了什么问题,很痛快地把电子版发给了田川,田川一看,整个栏目是十七篇文章,都是经过整理的理论文章,没有一篇是属于“委员之声”的。
他觉得这个栏目的名称不妥,与栏目的文章不匹配,应该修改栏目的名称,但修改栏目的名称就是大事了,他不能自己做主,他要请示章楚涵。
他来到了章楚涵的办公室,把版样递给了章楚涵,说:“我看这个栏目有点问题,你看看吧。”
“有什么问题?”她看完了,问。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不是政协委员写的文章,也不是反映政协委员的什么诉求,而是如何做好政协委员的理论文章,是政协机关归纳整理出来的文章,所以它反映的不是委员之声。另外委员也不是单指政协委员,党委里面也有委员,人大里面也有委员,所以这个委员的范围也不是很准确。”。
他慢慢地说。
“那应该叫什么呢?”
她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她也知道他一定为专栏取好了新的名字
“应该叫政协之窗。”
应该叫“政协之窗。”
他一字一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