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盛宴>第二章 兄弟反目 第一单元: 智取冀州

第二章 兄弟反目 第一单元: 智取冀州

作品名称: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春秋盛宴      作者:文殊君      发布时间:2019-12-27 08:06:52      字数:10203

  冀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辖郡、国九,县一百。冀州治所常山国高邑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冀州西连并州;南连司隶、兖州;北连幽州;东临青州与渤海。
  时冀州牧为韩馥。
  韩馥,字文节,豫州颍川郡人。东汉末年的封疆大吏,诸侯。早年为汝南袁氏门生,担任御史中丞。
  中平元年(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入主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封韩馥为冀州牧。袁绍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逃往渤海,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受韩馥节制。
  而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韩馥坐镇冀州邺城,为联军提供粮草辎重。不久,联军解体,袁绍与韩馥准备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刘虞极力反对,最终无果。
  常言道“自古燕赵多义士,河北多豪杰”。冀州牧韩馥帐下,武官有部将麴义、军司马张郃、从事赵浮、从事程奂;文臣谋士有长史耿武、别驾闵纯、从事兼骑都尉沮授、治中李历及刘惠、幕僚田丰及审配等。韩馥坐拥一州之地,民殷人盛,兵粮优足,手下文臣武将如云,带甲百万(夸张,至多数十万),可谓是一时之雄,只怕当时的关东诸诸侯无人能比。为何韩馥最终将这如此强大冀州拱手让给袁绍呢?
  袁绍,字本初,豫州汝南郡汝阳人。东汉末年门阀、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
  想必大家很快想到了袁绍出生“四世三公”的世家,“四世三公”这个词只是《三国演义》编造出来的,史书上没有这个说法。还请大家拚弃“四世三公”这个说法。
  不过史书倒是有类似的说法。
  陈寿《三国志•袁绍传》:“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之位。”
  陈寿《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所以史书只有四世五公,没有四世三公之说。而“四世居三公之位”的意思是四世有人位居三公之位。而且四世五公说的是袁术,并没有明确说袁绍也是。为什么这么说呢?袁绍袁术是从兄弟,说袁术不等于袁绍也是这样?确实是这样。不过自他们高祖袁安起已历数代,只怕像袁绍袁术这样的玄孙辈的袁氏子弟早已多如牛毛。那么这帮玄孙辈都可以这样自居啦?
  袁氏一族即是宦官世家又是书香世家,远祖袁干为武帝时功臣,斩贼公先勇拜黄门郎,封关内侯。袁干后袁经袭爵,袁经后袁山袭爵,传国三世断。袁山的后裔袁良,即袁绍的太祖父。袁良,陈郡阳夏人,少年学习《孟氏易》大成,西汉平帝时任太子舍人,东汉初年官至成武县令。
  袁良生二子,长子袁昌,次子袁璋。此二子虽在当代没什么地位,但此二子的后裔在后来的东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六百余年的历史政治舞台上荣盛至极。袁良的长子袁昌后来举家迁居到汝南郡汝阳县,这一脉自其子袁安起便形成了汝南袁氏,幼子袁璋的一脉,一直就在了陈郡,其子袁滂官至司徒,后来便形成陈郡袁氏。如果说在东汉政坛上汝南袁氏大放异彩,上演由盛极而衰悲喜剧的是袁良的长子袁昌的后裔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则由袁良的幼子袁璋一脉的子孙陈郡袁氏再创袁氏家族辉煌。袁璋一脉子孙自曹魏至唐,显达五百余年。
  根据王国生先生的总结,阳夏袁氏(阳夏陈郡的辖县,即陈郡袁氏)在汉唐之间的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有171人,正史有自己的传记者45人;从任官方面看,上至公卿将相,下为城尹县令,共计百余人。
  袁昌之子袁安,即袁绍高祖父,少随祖父学习《孟氏易》,官至司徒、司空。
  袁安生三子长子袁裳,官至车骑都尉,次子袁京(即袁氏兄弟曾祖父)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徒。
  袁京袁敞皆习《孟氏易》,袁京最为著名,年少潜心研究《孟氏易》,作《难记》,16万字,为当时(东汉)研究易经有成就的名士之一,世称高士。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为后世景仰的“百世师”,人们为他修高士祠,建高士书院,甚至把袁山对面的一条路叫做高士路。据说今江西省宜春市市区中的袁山公园也是为纪念他所建。
  袁京子袁汤(即袁氏兄弟祖父),少受家学,后入仕,多历显位。本初元年(146年)迁司空,历任司徒、太尉等高位。等于说袁汤一人作遍了三公。
  袁汤史留名有四子,长子袁平(早逝)、次子袁成(早逝),官至中郎将、三子袁逢(袁术父)官至司空、四子袁隗官至三公之首太尉,上公太傅。
  刘备口中的四世五公是第一世袁安;第二世袁敞;第三世袁汤;第四世袁逢、袁隗。不过袁安之后断了一带。历经五代,有四世五人位列三公。
  我们通常认为袁绍与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不过诸史书记载各有差异。于是引发了古人与今人对于袁绍身世的考究。
  史书中有四种结论。
  第一种:“未能审其之始末”,不知道他的生父是谁。
  陈寿《三国志•袁绍传》载曰:“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袁)安,为汉司徒。”
  陈寿《三国志•袁术传》载曰:“袁术字公路,(袁)逢子,绍从弟也”。
  隋唐以前从弟的称谓比较笼统。当时所谓从弟,就是指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当时的从弟包括了隋唐时的从父弟、从祖弟。
  也就是说陈寿《三国志》的记载是,袁绍的曾祖父是袁安,而后辈皆不得而知,只知道袁绍袁术是从兄弟。
  第二种:袁成所生。
  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载曰:“司徒(袁)汤之孙。父(袁)成,五官中郎将”。
  王桀《英雄记》:“袁绍父成,字文开,名壮健。”
  第三种:袁逢所生。
  王沈《魏书》:“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
  袁松山《后汉书》:“绍,司空逢之孽子(庶子),出后伯父成。”
  第四种:非袁氏所生。
  范晔《后汉书•袁术传》:“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又与公孙瓒书,云绍非袁氏子,绍闻大怒。”
  王桀、王沈、陈寿、裴松之、袁松山、范晔皆为汉末魏晋时期的大史学家,他们之中王桀与王沈都当代人,而陈寿也只相隔半个世纪左右,其他人也处于相差不远的年代。六人对于袁绍的生父考究,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因此也为袁绍的身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而袁绍的身世也越发的朴素迷离,引发后世无穷猜测。
  关于袁绍身世之谜,首先谈论这个问题的是裴松之。而他提出的质疑也引发了两派人的争执。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载曰:“自安以下,皆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王桀《英雄记》载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頉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裴松之对此二书记载有过质疑,故而作了一段质疑的注解。载于裴松之《三国志注•袁绍传》:
  “臣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於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第一派说,袁逢与袁成某妻妾苟合生下袁绍。
  裴松之存疑的注解,先提到王沈《魏书》“逢之庶子”,又在裴注指出“则似实成所生”。两者同时出现,却相互矛盾。
  “则似实成所生”说明裴松之认为并非是袁绍过继给袁成,而就是袁成所生。但是疑问也出来了。既然是袁成所生,为什么还会叫“逢之庶子”?《袁术传》中说:“(袁术)袁绍从弟也,同父而异母……”
  由此可见,袁绍的父亲应为袁逢,而根据“出后伯父成”一句话便可以得出,他的母亲可能“在”袁成家里。因此袁绍的亲生父亲很有可能便是袁逢,但是袁逢或许是和袁成家中的某位妻妾“苟合(不符合伦理的婚姻)”,而生下了袁绍。或者说袁绍正是袁逢的私生子。
  第二派袁成与袁逢某妻妾苟合生下袁绍。
  根据王沈《魏书》记载:“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认为裴松之估计对这句话的理解为,袁绍的亲生父亲就是袁成,是袁逢的妻妾和袁成苟合生的(记载为:夫人追服所生)。因为这层关系,表面上袁绍生父为袁逢,其实是袁成的儿子,最后因此袁逢将袁绍过继给了袁成。
  对此清代史学家洪亮吉提出不同的质疑。
  洪亮吉曰:“案魏书并云术异母弟。观术与公孙瓒书,言绍非袁氏子,则孽子之言或信然。案英雄记,绍生而父死,后追行父服。范史亦载幼孤追服之事。今考逢以灵帝光和二年罢司空,复为执金吾而卒。绍中平三年,已为佐军校尉,相距不过九年。且前又历官郎令,复遭母忧与追服父服六年,后更历侍御史、虎贲中郎将而为校尉,则逢卒时,绍久已逾成人,安得云幼孤与生而父死之说乎?绍断非逢子可知。魏书‘为术异母兄弟’,亦无所征,当以陈、范两书为是。裴松之注陈志,于绍为逢子,犹置疑词,盖亦不深考也。”
  据鱼豢《典略》与《后汉书•公孙瓒》二书中公孙瓒上表袁绍十宗罪,其中第九条,皆有载:“绍母亲为婢使(傅婢)”。也就是说袁绍的母亲是婢女出生。不过,公孙瓒可能是按袁术所说的上表。但极有可能属实,因为公孙瓒本身自己就是贵族母贱的出身,公孙瓒能这么说,自然想到袁绍可能会口头还击。所以应当属实。
  笔者认为,王桀《英雄记》、王沈《魏书》及鱼豢《典略》皆为当代之作,三书均未统一袁绍出身。而袁绍与曹操为少时好友,当对于袁绍的身世知晓一二,然曹操讨袁绍之时并未指其出身。只有三种种可能,第一种,无法得知,只有传闻。第二种就是他的出生犯了忌讳,可能与曹操不是曹氏子弟的传闻一样,袁绍也不是袁氏子弟,故而无人敢说。第三种,只怕是袁绍的身世有所隐晦。笔者根据袁术写给公孙瓒的信,加上裴松之的质疑推理和《典略》及《后汉书•公孙瓒传》之九宗罪。认为袁绍很有可能是袁成与袁逢家的婢女苟合私通所生的私生子,或者就是袁逢与自己婢女所生的私生子。而袁绍还没出生袁成就过世了,这个孩子可能当时也就得到到部分袁氏宗族的肯定。笔者的猜测也似符合裴松之的质疑。当然这也纯属是个人猜测。
  袁绍虽是汝南袁氏出身,但可能因为母贱,导致幼小之时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于成长经历也不是很好。
  《汉纪》:“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体长妇人。”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在当时,一般的女子都没有资格被称作“妇人”,更不用说婢女。将袁绍抚养长大的女子应该是袁成的正妻(因为袁逢之妻应该是孺人)。袁成早逝并无子嗣,只有一个嫡女,即袁绍的姐姐。袁绍还没出生袁成就去世了,可见袁绍生在单亲家庭,家庭之中也只有妇人,在古代来说就是在妇人堆里长大的。这在当时只怕是一大笑柄。袁绍应该与其姐姐关系很不错。很早的时候袁绍的姐姐就嫁给了蜀郡太守高躬为妻,即后来并州刺史高干之母。从高干的经历来推测,这位姐姐是比袁绍年长许多的,也就是他们能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可是从袁绍对其子高干的关照、信任与重用程度来看,他与姐姐的感情可以说是非常的好,他应该是有着一个和姐姐相依为命的童年。
  袁绍生得英俊,端庄严肃有威仪。虽然童年经历不怎样,但袁绍尚待人亲善,行止有礼。因此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着两位叔叔的垂怜,十四五岁时被朝廷征召为郎官。郎官就是宫廷的侍卫,侍卫因都站在长廊之上,故而叫郎官,而郎官长官就叫郎中令。不到二十岁袁绍又被任命为濮阳县长,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能干,因此富有盛名。不久,因为母亲(应该是嫡母,非生母)病故回乡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丧期过后,隐居洛阳。
  这时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袁绍生性好游侠,虽隐居自称,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与张邈(字孟卓)、何颙(字伯求)、吴臣(有史书错载为吴巨,字子卿)、许攸(字子远)、伍孚(或伍琼,两人皆字德瑜)等交好。张邈与何颙都是大名鼎鼎名士与党人;许攸也是当时名士,同样也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伍孚也算是名士,他应该是刺董第一人。
  在中平六年(189年)之时,发生董卓之乱。由于董卓专权,残害忠良,伍孚决心亲手刺杀他。于是,他身穿朝服内怀利刃去晋见董卓,伍孚把话说完,向董卓告辞。董卓起身送他到阁门口,亲切地用手抚摸着他的脊背。伍孚趁机抽出利刃向董卓刺去,没有击中。董卓奋力反抗,随即呼唤左右等人捉拿,欲杀害伍孚,并大骂道:“你想造反呀!”伍孚大声说:“我恨不得把你这个奸贼在大街闹市之中碎尸万段,以向天地神灵谢罪!”话还没说完就被死了。
  诗赞云: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袁绍与他的朋友们之间往来甚密,皆不愿受朝廷征召。袁绍的密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不过,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然地跟诸黄门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袁隗听到风声后,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
  正巧这时爆发黄巾起义,即中平元年(184年),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大将军何进征召高干子弟入府,袁绍被选入其中,拜为侍御史,即御史大夫属官治书侍御史下属侍御史。
  中平三年(186年),又迁佐军校尉(时西园军具体成员未详,估计还未完全组成)。灵帝又以讨虏校尉盖勋、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同掌禁军。盖勋对刘虞、袁绍说:“我认为陛下是非常聪明的人,就是被左右宠信的宦官蒙蔽了,如果我们合力清除这些奸邪之徒,然后提拔清廉能干之人,以此使汉室兴旺,我们功成身退,岂不是一件快意的事?”刘虞、袁绍认同,于是与其结为同谋。
  不久袁绍又迁虎贲中郎将,一直归属大将军府。
  虎贲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负责保卫国家最高领导人。统领虎贲禁兵,主宿卫,秩比二千石,隶属九卿的光禄卿。光武帝、明帝时常以侍中兼领之,其后多以贵戚充任,或领兵出征。下属有左右仆射、左右陛长各一人。
  应劭《汉官仪》曰:虎贲中郎将,古官也。《书》称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擒纣於牧之野。言其猛怒,如虎之奔赴。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古有勇者孟贲,改奔为贲。中郎将,冠两鹖尾。鹖,鸷鸟中之异劲者也。每所攫取,应爪摧碎。鹖尾,上党所贡。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灵帝重组“西园八校尉”,袁绍有幸位列其中,且位居西园八校尉第二人。
  西园八校尉成员:
  汉灵帝自称无上将军;
  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
  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
  以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
  以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
  以光禄大夫赵融为助军左校尉;
  以原大司农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以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
  以淳于琼为右校尉。
  注:冯芳为时已故大宦官尚书令曹节的女婿,但非曹操曾祖父曹节(又叫曹萌)。
  次年,灵帝崩,少帝刘辩立。少帝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欲消灭宦官。袁绍亦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任命他为司隶校尉。从此,两人一拍即合,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宦官的势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赵忠、张让等并封侯爵。郎中张钧上书痛斥宦官专政之害,竟被捕杀狱中。
  后来,袁绍建议何进引四方猛将豪杰入京诛灭宦官,期间袁绍还自作主张以何进的名义联络天下州郡,逮捕宦官亲属及亲信入狱。
  可以说袁绍的这一建议就是驱虎吞狼,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和手段,否则虎害大于狼害,后患无穷。最终虽然消灭了宦官,但也因为袁绍的建议,导致时局转变,引来了董卓之乱。事实证明了何进袁绍都不是有高超技术和手段的人,致使虎害大于狼害。袁绍也成为了东汉末年乱世的揭幕人。
  董卓入京后,曾与袁绍商量易主更帝一事,二人言语与肢体上有冲突。袁绍不敢久留洛阳,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上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本打算张榜擒捕袁绍,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都以袁绍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为由。劝董卓不要与之计较,给他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董卓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便拜袁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后来,袁绍于渤海起兵反董,自称车骑将军,更成为关东讨董联军的盟主。
  董卓得知袁绍在山东起兵,就把袁绍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全部给杀了。董卓接着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瓖来晓谕劝解袁绍等各路军队。袁绍指派河内太守王匡杀掉了胡母班、王瓖、吴循等人,袁术也捕杀了阴循,只有韩融因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此时,豪杰大多归附袁绍,而且因他一家遭难受感动,人人想着为他报仇,所以州郡蜂拥而起的部队,没有不打袁氏旗号的。
  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当时也只有曹操与孙坚发兵反董。酸枣驻军的将领却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酸枣粮尽后,诸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聚义不了了之。
  后来,董卓残害了少帝刘辩,而献帝年幼受到董卓等的操控。于是,渤海太守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准备抛弃献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驾驭。他选中汉宗室、幽州牧刘虞。准备征求其弟袁术的同意,但早在关东联军讨董之时,袁绍袁术兄弟就有了隔阂。袁术认为袁绍不过是他袁家奴婢的私生子,出生卑微,身份与血统都没有我袁术高贵,凭什么大家推举他作盟主?古代常以出身待人,当时曹操不也曾受尽白眼。这一点,直到清朝还是这样,就连《红楼梦》也不能免俗,嫡出的贾宝玉高贵无比,庶出的贾环则猥琐不堪。在古代看来是理所当然,在当今看来并没有道理。其实不难看出袁绍的素质、政界声望、待人处事等都比袁术要强得多,从二人入仕经历更加能看得出袁术无法与袁绍比拟。这也是袁绍人缘比袁术好,豪杰多依附袁绍的原因。袁绍自知其弟不会认同他,于是,联合韩馥分别给袁术去信。韩馥信中说:“汉献帝刘协不是汉灵帝之子(不知有何依据),我们打算依据周勃,灌婴废黜少主,迎立代王的先例;大司马刘虞功勋、德行、政绩、品行,天下找不到第二个,当今刘氏汉室之中,没人能比。从前我朝世祖光武皇帝为定王五世没落皇孙,以大司马领河北,耿弇、冯异劝进世祖即位为帝,最终取代更始帝。今刘公(刘虞)自东海恭王(刘强,光武帝废太子)枝别,其数也是五,以大司马领幽州牧,此其与光武同。”当时,有四星会于箕尾,韩馥及袁绍趁机制造谶语“神人将在燕分”。又刻意制造假象,命人打造玉印,上面刻上“虞为天子”。
  与此同时,代郡天上出现两个太阳,于是二人又说是刘虞要代立为帝。袁绍还写信给袁术,信中说:“先前我与韩文节(韩馥)共谋长久之计,要使海内见中兴之主。如今长安名义上有幼君,却不是汉家血脉,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过他!当前只应派兵驻守关津要塞,让他衰竭而亡。东立圣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况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决不能再北面事之了。”袁绍与袁术兄弟早有嫌隙,且袁术素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维护忠义,反对袁绍另立刘虞为帝。袁绍不顾袁术的反对,以关东诸将的名义,派遣原乐浪太守张岐拜见刘虞,呈上众议。刘虞却断然拒绝。袁绍仍不死心,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也同样被刘虞拒绝了。
  此时,董卓并未垮台,关东牧守们却为了扩充个人的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争斗。韩馥唯恐袁绍坐大,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而袁绍并不满足于一个渤海小郡,对被称为天下之重资的冀州早已垂涎已久。
  初平二年(191年),麴义背叛韩馥,韩馥亲自率兵征讨,反被麴义击败,袁绍素来有入主冀州之心,于是与麴义结盟。
  同年,袁绍仰冀州资给,处境穷迫。而袁绍素有夺取冀州之心。不过,当时袁绍并不景气,门客逢纪(páng,古“逄”字)看出了袁绍吞并冀州之心。对袁绍说:“将军是做大事的人,却只有这一郡之地,还得靠看他人脸色的资助。凡举大事者,若不能不据一州,无法在这乱世中保全自己的地盘。”袁绍无奈的对逢纪说:“冀州兵强,我军饥乏,如果攻打不下来,我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逢纪献计道:“韩馥是一个庸才,我们可以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他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我们再趁机派遣能言善辩的人去和他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袁绍很看重逢纪,果然照他的意思写一封信送给公孙瓒。
  公孙瓒接到信后,当即率兵南下,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计划暗中偷袭韩馥。韩馥一战败绩,慌了手脚,此时袁绍的说客高干、荀谌(荀彧的兄弟)、郭图、辛评等感觉机不可失,立即来到邺城。高干是袁绍外甥,荀谌与韩馥的关系不错。他们对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指袁绍,时袁绍为车骑将军)也领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图难以预料,我们私下都很为将军担忧。”韩馥一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急切地问:“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荀谌故意不正面回答,反问道:“依将军估计,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车骑怎样?”韩馥说:“我不如。”荀谌又问:“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车骑怎么样?”韩馥又说:“我不如。”荀谌再问到:“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车骑又当如何呢?”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连提了几个问题后,荀谌这才说:“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我家主公袁车骑是一时的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我家主公袁车骑和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我家主公袁车骑是将军的旧交(说白了,韩馥出至袁氏门生),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我家主公袁车骑。我家主公袁车骑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会厚待将军。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疑惑!”韩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见,犹豫不决。这时,韩馥辖下钜鹿太守张导及袁绍谋臣、说客高干、郭图、辛评等也力劝韩馥让州予袁绍。于是,韩馥下定决心让冀州给袁绍。
  韩馥的许多部下都忧虑重重,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说:“冀州虽然偏僻,但甲士百万(夸张,估计至多数十万),粮食足以维持十年,而袁绍则是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就如同婴儿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断了奶,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我们竟要把冀州让给他?”韩馥无奈地说:“本州原本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让贤,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们为何还要一味加以责备呢!”驻屯在河阳的都督从事赵浮、程涣听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驰兵东下,船数百艘,众万余人,请求出兵抗拒袁绍,韩馥不同意。终于,韩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袁绍便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送给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
  可笑,韩馥妄领一州牧,带甲近百万,良将谋臣如云,粮草辎重储备达十年之量,不思报效国家,反行另立之举,与虎谋皮,此背人臣之道。公孙奋武南下,袁车骑东犯,馥手足无措,虽掐袁之斗粮,却不能止干戈于无形,反奉州让袁,实乃纪言之庸才也,定累己害命。
  袁绍手下有一名都官从事朱汉,曾经遭到韩馥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怀。他知道韩、袁二人之间积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围了韩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门而入。韩馥逃到楼上,朱汉抓住韩馥的长子,一阵乱棍拷打,把两只脚都打断了。韩馥受了很深的刺激,虽然袁绍杀死了朱汉,但他还是离开了冀州去投奔张邈。有一天,在张邈府上,韩馥见袁绍派来一个使者,使者对张邈附耳低语。韩馥心中不觉升起了一团疑云,感到大难临头了,于是借口上厕所,用书刀自杀。
  袁绍得了冀州,踌躇满志地问别驾从事沮授说:“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西迁,我袁家世代受宠,我决心竭尽全力兴复汉室。然而,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就不能成为霸主,勾践没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国。我想与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么妙策?”沮授原任韩馥别驾,颇有谋略,袁绍使居原职。他回答说:“将军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废立之际,能发扬忠义;单骑出走,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则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众。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黄巾;还讨黑山,可以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集合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谁抵御得了?”袁绍听了,非常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心愿啊!”随即加封沮授为奋威将军,使他监护诸将。袁绍又用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这两人比较正直,但在韩馥部下却郁郁不得志。此外,袁绍还用许攸、逢纪、荀谌等人为谋士。
  可以说沮授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提出“迎天子”这个概念的人。一年后曹操阵营中也有人提出此等概念,但战略上有所不同。这里暂不做比较。
  沮授的原话是“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洛阳),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沮授的战略方针是以冀州之地为中心先平定青州,再平定并州;然后拿下幽州,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也就是说沮授的战略是:先占四州,收揽人才,再迎幼帝,而后号令天下,代天伐乱。
  这个战略方针袁绍是看好的,但后来为什么会被曹操抢得先机?容后再续。
  袁绍智取冀州后,实际大增,很多人就坐不住。如公孙瓒与袁术,而两人正好一南一北包围住袁绍。冀州北面有公孙瓒,南面有袁术。
  袁绍与袁术兄弟一早有嫌隙,如今发展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于是,他们两兄弟就各自拉拢反对对方的势力组成联盟。袁绍联盟兖州牧曹操和荆州牧刘表,袁术则联盟幽州公孙瓒、徐州牧陶谦及袁术辖下孙坚、孙策父子。继而又引发吕布及张邈的介入。
  往后的历史,也不由之主的因为袁绍与袁术兄弟的反目,开始走向诸侯割据,群雄混战局面。可以说他们两兄弟的反目导致了各路诸侯的混战,未来的三国君主代表也在这时逐渐登场,介入他们两兄弟的斗争之中,而三分之势也将逐渐形成。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