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那年我们在军营>后记(二)

后记(二)

作品名称:那年我们在军营      作者:奇夸克      发布时间:2019-03-21 09:57:33      字数:3324

  我的这篇《那年我们在军营》小说,简介是这样的:
  1970年,一群年轻人走进了军营。他们年轻,单纯,正气,热血,阳光,上进,充满了革命理想,激荡着英雄情怀,时刻准备为祖国献身。
  小说沿二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军营里的生活,简单清纯,朝气蓬勃。是我们那一代军人的青春记忆;一条是几个家族的亲情往事,复杂曲折,跌宕起伏。讲的是没有史实的故事。
  全篇36万字,都是正能量。
  原来还有两句话:军营里的故事80%有出处;家族里的故事90%是杜撰的。
  军营里的军人,很多都有故事原型。
  刘小蒙,我爱人奇点身上的影子多些。刚入伍时偷书,多次和战友打架(现在还能记得有名有姓的就超过五次),心心念念向往打仗。后来勤学苦练成尖子兵,在师教导队当过教员,手榴弹持枪投掷70多米,代表师里参加了新疆军区军体运动会射击项目。性格直率,仗义执言,不管什么话不管跟谁都敢说。掰手腕把全连都让着的连长瞬间掰倒,连长佷豁达没有任何不高兴。和班长关系一直不好,但班长退伍时谁都不和班长换被子他主动找去换了,班长感动得一塌糊涂。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遇到孤狼的也是奇点,当时月黑风高,后面跟着一个动物,走走停停。当时部队刚进疆,民族政策非常严格,因为怕误伤老百姓的狗,一直不敢开枪。都能看到绿森森的狼眼睛了,还是不敢打,最后只是抵近打在狼脚下二枪把它赶走了。趴在雪窝里一夜潜伏抓特务的也是奇点,差点冻死了,最后抓着的是一个监狱越狱犯。
  奇点班里有一个农村兵,总是做面子上的“好事”,全班都烦他,奇点和他动手打过架。后来那个农村兵家里给他说了个对象,班里战士撺弄他要张照片,他家信的原文就是“要看过照片才可以确定是不是和她搞男女关系”。最后奇点帮他修改了家书。
  刘小沂,身上是多个女军人的影子。我姐姐有一个女战友,毛笔字写的非常好,她平时书信就是红八行宣纸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很有功底。而且,她确实在闲暇时用毛笔字抄《简爱》。我第一次见她印象很深,觉得在一个粗糙坚硬的环境中,她活得很柔软很精致很小资。
  找病号的是我姐姐。当时她在南疆的一个野战医院当卫生员,科里发现丢了病号,全科出动派了好几拨人到处找。姐姐是被派去离医院最远的病号所在连队找人。他的连队正在山里修路(就是那条著名的独库公路),为了安全科里派了两个轻病号男兵跟她一起找。连步行带搭车赶到连队。连长给她们准备了午餐,并通知全连一起找人。待了一个多小时,虽然没找到人,但是连队的热情周到让她很感动。因为急于寻人,虽然当天已经不可能赶回医院了,她们还是坚持走了。连长特意借给她一支手枪,一再嘱咐下山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她们带着满满的感激和焦急踏上回程。其间要趟过一条冰水河,姐姐还把那两个病号背过河去(来时搭车)。天黑前赶到途径的一个基地借宿,同样受到热情周到的接待。那天夜里,姐姐把手枪放在枕边,一夜过的有惊无险。第二天回医院才知道,她们出发不久,就在离医院不远的小水塘边找到了那个病号,趴在塘边,头浸在水里。谁都没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方放的故事取自我一个好朋友。她当兵那年只有14岁,还是个小孩,爱玩,看到有人骑马来看病就要去骑一会儿,她的护士长整天在医院的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她回去给病号发药。也是她把物理降温当成屋里降温,数九寒天把病号的窗户都打开,说是医嘱让屋里降温。不过她没有像方放那样牺牲了,我们至今经常一起开着几辆车跑遍祖国的山川大河,我们走过内蒙和东三省的国境线,沿黄河西行走过昆仑山贺兰山祁连山青海湖……我的小说写完后给她看过,她说:如果遇到方放遇到的事(救少数民族小孩牺牲)我也会冲上去,自小教育所致。
  军营里的事情很多都是真事情。
  我们医院有个小通讯员,院长送他去学开车,刚学会拿到资格(那时还没有驾照),还没回到医院,就在沙尘暴天气给老兵捡帽子被后面的汽车压死了,院长伤心极了。新疆那时火车只通到乌鲁木齐,运输主要靠汽车,车况路况天气状况都不好,交通意外伤亡很大。
  我们在教导队,新兵集训时,经常穿着棉衣棉裤枕着捆好的背包盖着军大衣“战备睡觉”,以应付夜间的紧急集合,没有人告诉我们“小道消息”。集训结束时,手榴弹投实弹,就是让我们从山坡上往山坡下扔的,虽然安全系数极大,但女兵投掷时都是教导队首长亲自保驾,手榴弹投出去就把人按在雪窝里。我一生中唯一投掷的一颗手榴弹实弹,只听到一声响,什么也没看到。打坦克训练,我们几个女兵一起去找坦克驾驶员,巴结着让他给我们通融把坦克开得慢一点。考核时才发现,他不仅给我们通融了,给全体新兵都通融了。
  我们医院化验室真的把一个棺材做了几个装试剂的柜子,尽管刷着后勤家属宿舍刷窗户剩下的瓦蓝瓦蓝的油漆,别的科室还是羡慕的要命。
  我们一个师首长的孩子,让她把手术室截肢的残肢掩埋了,她端着装残肢的脸盆,放声大哭。
  我们门诊所长家养的鸡,经常被老鹰叼走,还把吃剩下的残留物吐在家属院地上。
  我们医院有一个护士长,真的能一下子扛起3袋面粉走一二公里。把我们这些二个人也抬不起一袋面粉的小女兵看得目瞪口呆赞羡不已。
  我们上山挖药,半夜刮大风下大雨,女兵的小帐篷塌了。我们四个人爬出帐篷,冒着倾盆大雨,颤颤微微地合唱《国际歌》,心中好豪迈啊!
  关于“战士不准谈恋爱”的规定,我们师对农村老兵在老家娶媳妇基本不干预,但对女兵战士管理特别严格。我们师宣传队,确实有一个特别出色特别全面的文艺兵战士,因为疑似和一个女兵谈恋爱被罚到下边团里去了。这个战士复员后在地方依然干得非常出色,退休前是我党一名高级别干部。
  我们师某团宣传股长,在一次拉练中,带病跳下冰水去救一个驭手战士,牺牲在寒冬的冰河里。他的真实名字叫袁继刚,牺牲时年仅29岁。我们师宣传队创作了大型配乐诗朗诵《冰河壮歌》,在伊犁地区宣演影响很大。烈士墓至今伫立在巩乃斯草原。复员后我去他家看望过,他的爱人很坚强,他的女儿很可爱。
  我们师组建的时候,总参各大院来了一群孩子,虽然他们没有岳西北那样复杂的身世,但他们在部队的表现都很出色。
  我认识的战友中,没有人的父亲在台湾做情报工作,C和D都是杜撰的。
  不太喜欢宫斗宅斗等等各种斗剧,不喜欢刻画小人和阴暗,愿意弘扬阳光和正能量,所以,为了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只能在家族和亲情上制造悬念,于是就编了岳西北和周东方,C和D的故事。
  龙大江这个人物,有原型,也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我在初中一年级,听说一个初三的学长,在当兵的前一天才被告知,他是一个烈士子弟。他之前一直被像他亲生父亲要求的那样严格教养。他的养父是个军职干部,他在家每天早上却要和警卫部队一起出早操。那时我年纪小,刚听说这个事情时,感觉很震撼,荡气回肠,印象极深。
  龙大江的另一个原型是奇点团里的一个营长,他确实是因为受伤后腿瘸了,身体有了明显特征就不能在特殊部队干了,这才转到野战部队的。奇点亲眼所见,他收拾特务连一个班十来个战士(不像小说里写的是新兵),瞬间就把他们摞成一叠。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绝活,军事技术非常非常厉害!他在师里开会,低着头听会,从不记录,师里某首长非常不满意,让他复述会议内容,他一二三四讲得全体与会人员目瞪口呆。
  小说第一稿,说的是龙大江转业了,故事就结束了。本来的意思就是一个深深的遗憾,想制造一个缺憾美。
  奇点不同意,那个营长是他在部队的偶像。他说这么优秀的一个军事干部,最后结局这样灰溜溜,不好接受。
  想想也是。于是把他的父亲改成D。小说的前面部分已经在网络上发表了,又改后面的结局,还得把中间的铺垫一一改顺。
  这样的结局就有一个问题,看完小说会让人感觉好像台湾地下工作都让他们这一家人包了,巧合的太假。
  怎么办呢?两害相权,还是让龙大江完美吧,哪怕牺牲一些故事情节的质量。
  我还有一个学长,也是部队子弟,68年的老兵,我很崇拜的一个人。小说刚写完,我把word文稿发给他看。他说:“要说你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我感觉龙大江写得立体感最强,尽管着墨不多,但读完后,闭上眼,龙的形象最清晰。”
  这就好。龙大江完美了,故事情节没有白白牺牲。
  当然,现实中那个营长的父亲不是D。D是一个杜撰假想的人物。
  我对各个时期我党的地下工作者都充满了无限的尊敬和崇拜,他们出生入死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牺牲了家庭,牺牲了感情,甚至牺牲了生命。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