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我的南征北战>第八章 一支消失的部队 第九章 目睹蘑

第八章 一支消失的部队 第九章 目睹蘑

作品名称:我的南征北战      作者:海滨      发布时间:2019-03-21 14:22:16      字数:5367

  第八章一支消失的部队
  像以上的科学家、军工老人的人和事,在我国发展核武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我在部队时就曾听到过一件事情,说的是一支部队在抗美援朝结束后“神秘消失”的故事:
  1958年4月,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的第19兵团机关人员,与中央军委从全国各地调集10万大军,在一开国上将的率领下,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整整6年,杳无音信。
  率领这支10万大军的开国上将就是被誉为“三野十虎将”之一的陈士榘。
  陈士榘,1909年生于湖北荆州。他18岁参加秋收起义,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同年10月,由于表现出色,作战勇敢,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士榘参加革命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毛泽东评价他“用兵得法”。
  解放战争中,陈士榘协助陈毅、粟裕大展身手,带领所属部队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致使蒋介石“3个月内解决华东战事”的梦想破灭。淮海战役期间,他指挥华东野战军第3、13纵队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全歼黄维兵团,为解放全国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成功。由于功勋卓著,建国后,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
  自18岁就跟随毛泽东闹革命、功勋卓著的开国上将,他为什么要率领10万官兵消失6年呢?他们都去干什么了?
  原来: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会议之后,聂荣臻元帅担任主任的导弹航空科研方面领导机构,开始了导弹武器的研制工作。
  为了加快靶场建设,军委下令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开始建设当时我国最绝密的0029工程(导弹试验场)和0673工程(核武器试验场)及0674工程(核武器储存库)。
  当时,导弹基地的建设任务一开始交给了炮兵。炮兵司令陈锡联表示还是由工程兵搞合适,后来军委就把这个导弹实验基地的建设任务交给了工程兵。而工程兵司令就是陈士榘。
  接到任务后,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政委陈士榘率领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不久的第19兵团机关人员,以及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大批施工部队等共计大约10万人,默默开到西北戈壁滩,开始了两弹基地的建设。
  该支部队就是代号为“7169”特种工程部队。
  从这支队伍1958年4月份默默进入戈壁滩,到1964年的9月默默撤出来,后来又被撤销,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几乎没有人提到过,一直到今天。
  陈士榘率领10万官兵来到“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的戈壁滩之后,就开始了艰苦的两弹基地建设。当时陈士榘和官兵们一起住土坯房和地窝子,喝蚊子水。
  刚开始就赶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粮食、后勤供给严重不足,吃不饱,又缺乏蔬菜,全体官兵靠挖野菜,摘骆驼刺补充缺口。“长须长发,棉絮外露,满面土色,嘴唇干裂,目光执着。”这是当年工程兵的真实写照。
  除了吃不饱,最遭罪的就是戈壁滩的特产——风沙。戈壁滩的风沙大得无法形容,沙尘暴一来遮天蔽日,无孔不入,以致人睡觉都要戴口罩。吉普车的油漆一夜就被风和砂石打磨得精光,车成了铁皮裸车。
  据说,地质队的一位女技术员在帐篷门口看图纸,一阵风把图纸吹跑了。她赶紧去追,结果这个女技术员就再也找不到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经过3年10万官兵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各项绝密工程建设赶在苏联撕毁条约之前了完成任务。1960年9月10号,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弹进行了发射试验,并取得成功。陈士榘领导建设的所有工程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1964年10月16日,陈士榘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回到北京。在1965年新春联欢会上,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解放军高级将领,当看到陈士榘时,就走上前来,一手拉住陈士榘的手,一手指着张爱萍将军说:“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第九章目睹蘑菇云
  
  1976年8月“221厂”组建十所厂外作业队,我任指导员、队长吴宏志、副队长曹治伟,黄润宣任副队长兼副政指。不久,毛泽东主席逝世,大伙化悲痛为力量,都积极地投入到各项设备出厂前的检查准备工作中。很快,我们接受了押运仪器前往新疆参加试验的任务。
  一天下午,我们一行数人从所里乘坐驮运仪器的汽车到火车站装上专列,深夜,列车开动了。我第一次乘坐“一级军列”心中很是欣慰!列车一路呼啸过宝鸡、绕兰州,一路和着我们的吟唱穿越河西走廊,过长城嘉峪关,经过哈密到达新疆吐鲁番火车站。
  我们经过的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古代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长城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有连陲钥匙之称。嘉峪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不远处的玉门关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也省称“玉关”。
  哈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它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毗邻,北与蒙古共和国接壤,哈密以特产哈密瓜闻名于世,它更是新疆人进出疆的东大门。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相接。这里有闻名全国的葡萄沟,以盛产葡萄闻名,还有神话中传说的“火焰山”。
  此时的季节正是秋收季节,正是这些地方瓜果飘香的时节,坐在车上时不时能看到车外满园的瓜果和头戴小帽,身披纱巾的少数民族姑娘,让我们不禁唱起“达坂城的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曲。
  从吐鲁番转乘汽车,我们和随车押运的仪器一道翻越天山,驶向通向南疆的戈壁摊深处。
  一路上的停靠歇息,不管是火车还是汽车,停靠的站点都是兵站,每到一站都有军警站岗,岗哨一律是背对车辆,面朝外围。
  翻越天山时,沙土道路都是”搓板”路,颠簸得厉害。这是一种西北特有的道路现象,路面由于车辆长期快速行驶摩擦,造成了路面就像“搓板”一样形成有规律的高低起伏状况,汽车行驶在上面像跳舞似的,颠簸的人心烦躁不安。但是,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那些仪器。
  新疆是个气候反差极大的地方,有着“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因此,车辆行驶中,往往一天能遇到几个季节的天气:山下干燥闷热、扬尘弥漫,山顶却寒冷异常、雪花飞扬。
  我们一路向戈壁深处挺进,大漠一望无际,车队飞驶如箭,震动噪声嗡嗡作响,周围僻静的很,好像地球上只有我们存在一样。车队在空旷的戈壁摊上疾驶,没有树木、没有人烟,行驶的道路都是当年解放军千辛万苦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修筑的沙石土路。
  车队经过黄羊沟、甘草湖,9月中旬终于到达南疆茫茫处于戈壁滩的北山脚下马兰试验场地。
  我们到达马兰基地后,稍作休息,立即进入试验场地安装仪器设备。一路风尘与颠簸,实感劳累,但第一次领略祖国大西北如此辽阔广大,神圣壮丽又极其罕见的大自然,看到基地广大指战员、科学家夜以继日地工作,我们顿时精神抖擞,忘记了疲劳。
  这是一次地下核试验。地下核试验是把设计的核装置经过多种复杂的环境考验后,放到一定深度的地下进行核爆炸,以验证所试验的核装置是否满足要求,验证理论计算和工程设计是否正确,以改进设计和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押运试验的部分仪器正是为了试验所需的设备。
  到达指定地点,我们在事先早已搭好的帐篷里住下,随后摆开战场,布好各种仪器,展开了紧张有序的工作。在筑好的地下通道里,安置好仪器后,从测试室向三公里外的爆心又铺设电缆,洞里洞外探头焊接、安装调试、全场联试等环节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千军万马确保万无一失。
  这时,我们才发现地上通道是如此艰辛才建立起来的,听施工人员说,施工部队长年累月挖掘坑道,许多战士从入伍到退伍,一直就在打坑道,退伍回到家乡,别人问起来在哪里当兵,这些战士居然说“不知道!”可见国家和部队的保密工作做的相当完善,我们的科学家、战士、工人为了奉献国家,无怨无悔。
  我们还听说了很多秘不可宣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个仿佛太阳的大火球,‘轰’一下跃出了地平线....五分钟后,飞行员李传森同志驾驶着伊尔-12型运输机,迎着银白的闪光和热浪,径直的扑向了升腾的蘑菇云。
  在7000米高空上,李传森和其他5名机组人员来回三次穿梭于白灰色蘑菇云的放射性尘埃中,小心翼翼的进行着取样。
  在上机之前李传森机组被告知:这些核爆尘埃,将成为中国核武研究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完成取样之后的李传森机组在吐鲁番成功着陆,李传森一走下飞机,就被立即脱下防毒面具和身上的衣服。整个飞机都被污染,地面上的化学部队测量,仪器一下子就顶满格。
  10天后,在马兰21基地医院中进行疗养的李传森等6人头发全部掉光,当时医院化验,查出他们6个人精液灭活75%!
  后来,虽然在服用抗放射药物之后头发长出来了,但是包含李传森在内的机组6人,不仅再也没有了黑色头发,而且也丧失了生育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执行任务的头一天,包括李传森在内的6名机组成员不仅偷偷写好了遗书,还预缴了党费,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在强光闪亮,蘑菇云腾起的第一时间,原子弹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拿起了直通中南海的专线电话。
  负责接通电话的通讯兵名叫崔遂波,为了这历史性关键一刻的到来,他私下无数次的进行过各种演练和设想...
  崔遂波回忆说:当一道异常刺眼的强光透过机房小窗射进来时,总指挥张爱萍的声音,就在电话中响了起来—“接北京”。
  但是与以往的“平静”不同,那天总指挥的声音却透出了明显的激动颤抖,他甚至在等候接通的几秒间隙,抑制不住的向接线员呢喃:“成功了、成功了”
  只一刹,崔遂波的眼泪便再也包不住。那一晚,在营地的墙根旁他嚎啕着哭笑。
  当飞机完成采样后,战士吉元望所在的防化侦察第一梯队上千名防化采样人员,全副武装的驾驶着卡车直奔原子弹爆心而去....
  爆心安置原子弹体的铁塔,已经只剩下熔融的钢质基座;扑面而来的是温度高达70摄氏度的热浪;周边的戈壁石在经过原子弹的洗礼后在核爆的尘埃中显露出诡异的光亮;灰蒙蒙的天际,只能隐约的看到如鬼魅般在缓慢移动的采样回收人群;
  ......
  在短暂的愣神后,吉元望按照预先布置,急忙的开始了放射测试,因为在出发时,政委再三告诫只能在爆炸心滞留最多半个小时,到期必须返回。
  对于政委的话,吉元望本来认为革命意志是可以克服着一切的,但是随着滞留时间不断增加,吉元望开始头晕干呕,脚步沉重...
  吉元望后来回忆说:(我)总共在爆心待了14分钟,越往后感觉心都快跳出来了,周边很恐怖,感觉像到了地狱,我直到那一刻才亲身感到,原子弹太重要了!
  是的,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原子弹太重要了。
  初到戈壁滩,烈日当头照、沙地热浪蒸,又缺少饮用水,我们不少人很快嘴角起了燎桨泡,然而大家互相用英雄的事迹勉励着,顿时没有了畏难情绪。
  这次试验李觉部长在基地司令员的陪同下也亲临现场,他乘坐直升飞机到山顶亲自查看各项试验的准备情况,严格把关;他亲切接见参试人员,以示关怀。看到领导都亲赴战场,同志们感到很高兴。待各项检查验收完毕后,部队工兵进行回填封洞,我们与科学家、解放军战士一起,万众一起等待着“零时”的到来。
  这是我从事了许多年保密工作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核爆。
  爆炸的那天,为了安全起见,有关人员一律在距离爆心10多公里外的地方戴上防护眼镜观看。随着北山回填封洞完毕,“零”时到来,随着戈壁一声惊雷爆响,只见地动山摇、尘土满山飞扬、大地像地震般的颤动着,参与实验的众人顿时沸腾了,大家欢呼雀跃:“我们又胜利了。”
  这次试验取得清晰数据,获得圆满成功。
  试验结束后,我们随即收装器材仪器回到马兰。
  10月30日全体参加试验人员在马兰二招搞总结,李觉部长讲:“党中央公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我们要在深批四人帮的同时,认真总结这次试验并发扬奉献精神。如果一个事业不提倡拼搏、奉献精神,这个事业就不会成功;一个人没有拼搏、奉献精神,就会失去重要的价值。”作为政工人员,我能目睹核爆成功的盛景,参与科学家、解放军和国防工人的建设,分享成功的喜悦,我感到无比荣幸,永生难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停止大气层核试验,转为只进行地下核试验,并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
  1986年3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实际上,1980年10月16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大气层核试验。
  1996年7月29日,在成功进行了又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中国先后共进行地下核试验22次,与美国、前苏联相比,次数也是最少的。核实验是发展核武器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历来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主张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全面的禁止核实验。
  不过正如第二代居里夫妇在50年代初向中国学者所说的: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首先就要先拥有核武器。
  1996年9月,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